王丽艳张晓龙(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判定梗死部位。方法对40例临床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心肌梗死36例,阴性4例。诊断符合率91.6%。结论造影剂增强MR成像极大的提高了人类急性心梗的发现率。
【关键词】99mTc-MIBI静息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冠脉造影术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60-02
急性心肌梗死显像也称为亲心肌梗死显像、心肌阳性显像或心肌热区显像,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注射某种可与梗死心肌选择性结合、聚集的显像剂,经体外γ照相机或SPECT进行心脏显像,显示梗死心肌浓聚灶,而正常心肌不显影。目前常用的两类显像剂为99mTc-PYP(焦磷酸盐)和抗肌凝蛋白单克隆抗体(111In-AM和99mTc-DTPA-AM)。对2011年~2012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显像诊断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0~82岁,平均55岁。病史:高血压13例,糖尿病13例,吸烟8例,高脂血症6例。就诊时间:发病后1~6h,平均4h。临床表现胸痛14例,恶心、呕吐6例,胸闷10例,心悸6例。
1.2检查方法患者无特殊准备
1.2.1放射性药物99mTc-PYP:静脉注射370MBq(20mCi),90~120分钟后显像。111In-AM:静脉注射74~92.5MBq(2.0~2.5mCi),24小时和48小时显像。99mTc-DTPA-AM:静脉注射740~925MBq(20~25mCi),12小时和24小时显像。
1.2.2图像采集99mTc-PYP:采用低能高分辨型或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行前位、左前斜30°~45°和左前斜70°或左侧位心肌平面显像,矩阵128×128,每个体位计数800~1000k。断层显像条件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111In-AM:采用中能准直器,双能峰173keV和247keV,窗宽20%。采集体位与99mTc-pyp相同,每体位采集10分钟。99mTc-DTPA-AM:采集条件同99mTc-PYP。
1.2.3图像处理平面采集图像进行九点加权平滑处理。断层图像依照99mTc-MIBI条件进行图像重建并获得短轴、水平长轴和垂直长轴图像。
2图像分析
2.1正常图像
99mTc-PYP是一种骨显像剂,因此,视野内的骨骼均可显影。可见胸骨、肋骨和胸椎影,心脏部位无明显放射性浓聚,可隐约见心血池影,尤其早期显像(1小时)。
111In-AM和99mTc-DTPA-AM正常影像:骨骼不显影,心脏部位同99mTc-PYP影像,可见肝、脾显影。
2.2异常图像
根据心肌浓集99mTc-PYP的情况不同,可分为弥漫性浓集和局灶性浓集。111In-AM和99mTc-DTPA-AM图像与99mTc-PYP影像基本相同,只是肝、脾显影。
2.2.1弥漫性浓集:多见于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时可呈周围放射性增高、中心放射性减低的“炸面圈”样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根据梗死部位心肌组织浓集鲫99mTc-PYP的情况,可将其分为5级:①0级:正常,心肌未显影,为0分;②I级:心肌隐约显影,为1+(多数为心血池影);③Ⅱ级:心肌显影,但浓度低于胸骨,为2+;④Ⅲ级:心肌显影,摄取PYP的程度与胸骨相同,为3+;⑤Ⅳ级:心肌显影,但浓度高于胸骨,为4+。Ⅱ级以上考虑为阳性。
2.2.2局灶性浓集:依据心肌梗死的室壁不同,99mTc-PYP的浓集程度也有所差别,呈局灶性显像剂分布增高。而不同体位对不同室壁的梗死病灶也有不同的显示程度。前壁梗死见于前位和左前斜70°,间壁梗死多见于左前斜30°~45°,侧壁梗死常见于左侧位和左前斜7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更多的细胞外钙盐进入细胞内,形成磷酸钙盐而沉积在坏死细胞内。若此时静脉注射99mTc-PYP,99mTc-PYP将与磷酸钙盐结合,使梗死区域的显像剂分布明显增高。心肌坏死区浓集99mTc-PyP的量与其周围的血流量多少有关,血流量越少,浓集的99mTc-PYP也越少。因心肌坏死中心无血流,而周边血流相对丰富,故坏死心肌区域呈中心放射性低,周边放射性高的“炸面圈”表现。一般心肌梗死后12小时即可显影,48~72小时最为明显,阳性显像可持续8~10天。
急性心肌梗死常依据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变化和血清心肌酶测定等便可明确诊断。只有在临床诊断出现困难但又无法完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时才会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显像,该方法为非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何作祥.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3,17(5):214-218.
[2]刘秀杰.核医学在心血管病应用的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