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

杨敬芝

王羲之故居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实现大遗址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是现阶段最具参考价值的大型遗址保护措施,解决了城市化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了遗址保护工作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是加强大遗址保护、深化大遗址利用和展示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本文就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策略

大遗址记录了环境演变、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建筑、生态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考古遗址公园属于一种新型的遗址保护模式,解决了城市化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了遗址保护工作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考古遗址公园需要将具有价值的人文环境、周边历史等为游客展示出来,让他们可以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遗址保护工作与经济、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就目前来看,常见的大遗址保护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即保护规划、四有工作与考古遗址公园,这三种保护形式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别,到底采用何种保护模式,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1大遗址的相关理论阐述

1.1大遗址的概念与特点

关于大遗址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大遗址就是“中国文化遗传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影响深远、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历史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信息水利设施、城址、遗址群、陵寝墓葬等遗址群与遗址。一般认为自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起,“遗址公园”的概念即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而此后几年间,我国文物主管部门和学术界较多使用“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或用二词互相指代、定义。

实际上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已非新事物,早在1987年安阳建成了殷墟博物苑,这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考古遗址公园”。进入21世纪北京陆续建成了元大都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明皇城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等,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完成或已具雏形的考古遗址公园还有高句丽遗址、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鸿山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良渚遗址等,正在建设中的还有秦始皇陵遗址、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等。

大遗址与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下遗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大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类型丰富、地域广阔,往往并非地面上看到的表象,有着数量大、等级高、价值高、不可再生的优势。

首先,大遗址的等级高、价值高,属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大遗址,可以有效促进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

其次,大遗址的规模大、数量多,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已经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583处符合大遗址的标准,约占总数的25%左右,保护区面积多集中在1~100平方公里。

再次,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各个大遗址的历史时代不同,其内涵信息有着显著的差异,大遗址与大遗址之间也是无法替代的,且大遗址也是不能再生的,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年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可观赏性差,千年以来我国大遗址材料主要为土石与木质材料,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保存质量不佳,大遗址本身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并不强,需要用专业的设计来表现出具体的特征,吸引受众的眼光。

1.2大遗址的破坏因素

1.2.1自然因素的影响

温差:温差的变化会导致土胚、夯土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容易出现裂缝和表层脱落的问题;

风蚀:风蚀是导致大遗址遭到破坏的主要诱因,这是由于风力作用影响,在风的长期磨损下大遗址内部变得松散,甚至会出现崩塌的问题。

水融因素:水分子对于木质结构和土胚结构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容易导致大遗址出现老化、坍塌的问题,如果遇到大的雨洪还会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导致整个大遗址出现坍塌。

土壤:土壤中有大量的盐分,这些盐分会与大遗址中的结构发生反应,在地下或者表面沉积形成特殊的盐分结晶体,对整个遗址造成破坏和侵蚀,加速大遗址的老化。

生物破坏:微生物会影响大遗址中的碳元素,破坏遗址。

地质破坏:地质破坏引起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对于大遗址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

辐射破坏:紫外线等辐射破坏也是大遗址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织物、纸张等文物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1.2.2人为因素的破坏

长期以来,劫掠、盗掘等问题一直都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导致大量文物流失,也给大遗址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且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下,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不得不向遗址区扩张,而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耕种取土和占地等也会对大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在规划过程中,未能详细协调好考古与规划之间的关系,过于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虽然我国在传统考古保护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在区域管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落搬迁上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

2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理论

2.1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

考古遗址公园就是以重要遗址以及相关的背景环境作为主体,具有教育、科研、游憩功能,用以展示、保护自然遗址的特定公共空间。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为了在保护的前提条件下,对遗址实现充分的利用,为参观者展示周边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参观者可以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并促进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

利用建设大遗址公园的契机,可以将大遗址保护工作融入到城乡规划中,从全局角度实现保护目的,将大遗址文化转化为当地产业优势,从“点”转化至“面”,从消极保护变为积极应对,提高社会大众的保护意识,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还集齐了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娱乐休闲的功能,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城市影响力,建立独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此外,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来参与文化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政府可以借助考古遗址公园来带动当地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设置生态旅馆,对于需要搬迁的居民予以合理的补偿,让他们可以获取到切实的效益,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才会促使人们积极参与。

2.2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技术支撑

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与考古勘察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整个前期立项、项目建议、报告编写到后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经营,都需要借助于考古勘察工作的技术手段,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需要从文化内涵、文化特征等着手,帮助群众对其价值有正确的认可,在遗址展示上需要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表现出遗址的特点与个性,将整个过程展示给受众,感受到挖掘工作的不易,提高人们对于遗址的责任意识。

2.3考古遗址公园的技术建设方法

2.3.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可以称之为专家意见法,从各个专业专家的建议来着手,采用匿名投票的方式来帮助专家了解自己的见解,根据调查反馈来进行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为,组成小组——向专家提问——专家实施第一轮审查——专家意见收集与汇总——专家第一轮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得出优化结论。

2.3.23S技术

3S技术属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测绘测量作为基础,以数据储存作为数据库,以计算机编程作为平台,以地理空间数据作为操作对象,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对遗址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帮助工作人员进行辅助性决策,建立好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对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发挥出重要的辅助作用。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属于典型的探测技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可以根据电磁波辐射反应来对遗址进行识别,在时间的变化下电磁波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因此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遗址的动态勘察,扩大时空范围。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借助卫星实现全球范围中的导航和定位。

2.3.3考古遗址公园的划定与区划方式

不同类型大遗址,其划分范围有着显著的差异,目前常用的划定方式包括几种类型:

第一,考古勘探法

该种方式是基于考古勘探成果作为依据,将已经探明的遗址边界进行延伸处理,以此来确定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范围,这是现阶段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划定工作往往需要安排至考古勘探工作后,进度较慢。且遗址公园的建设初衷是为了保护遗址,不能单一依靠这一模式,因此该种方式多应用在面积较小的遗址公园的建设中。

第二,航拍技术与地理学

该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大遗址地下遗存不明确的问题,借助于GIS技术可以发现考古中的遗存分布情况,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3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

3.1依靠群众的文化自觉

大遗址占地范围广,规模非常大与人民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居住在大遗址附近的居民,其生产活动、生活都会对遗址保护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人口数量的增加下,乡村规模与城市规模也在不断的得到扩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对大遗址带来毁灭性破坏。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升社会大众参与大遗址保护的积极性,让他们可以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主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基础建设工作的进行,大遗址保护工作迎来了挑战,为此必须要发挥出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参与,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离不开政府的负责与群众的支持,其工作涉及城建、电力、规划、交通等各个领域,与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保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取得突出的成效,必须要有群众的支持,实践显示只要政策合理,群众支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就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2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做到惠及民生

长久以来由于总体规划不到位,导致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周边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无法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甚至成为了人们的负担,部分大遗址由于保护工作不到位甚至沦为了垃圾场。

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还要考虑到游览、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注意改善周围环境,惠及民生,发挥出大遗址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具体的方法,亲身参与发掘过程。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程必须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能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遗址上的人们因此遭受损失。要关心其生计,让他们从遗址公园建设中得到好处、尝到甜头。遗址公园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和损失应给予相应补偿。凡遗址公园范围之内,已有居民为农民且需在当地继续务农的,应尽量不要实行搬迁。其村庄影响遗址风貌的可适当整治;其生产活动影响遗址保护的应帮助其调整种植方式。居民为城镇人口的要妥善安置,尽量改善其居住条件。通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效带动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每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参与者必须牢记的责任目标。

4结语

近年来在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把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大遗址保护的各项要求,使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遗址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遗址保护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大遗址保护不仅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体现。考古遗址本是考古学家的事业家园,是考古学赖以生长发展的基础,对于遗址内涵和价值的揭示,主要依靠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遗址公园的创建所必须掌握的关于遗址的科学依据完全来自于考古发掘和研究;而遗址公园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考古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料和展示对象。

参考文献:

[1]赵芊,沈志忠.草鞋山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J].古今农业.2016(02)

[2]张广海,李苗苗.中国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16(05)

[3]王奇志,毛颖.春华秋实岁月如歌:纪念《东南文化》创刊30周年[J].东南文化.2015(06)

[4]吴敬.关于偏远型古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的几点认识——基于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的思考[J].东南文化.2013(06)

[5]吴铮争,张萌.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6]郝丽君,肖哲涛,李红光,张东.基于城乡统筹的早商府城遗址保护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03)

[7]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