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闯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因网络道德意识的薄弱,较多网络不良行为在不停地发生,严重影响了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构建特色网络体系、研发监管信息技术、制定网络道德法规、网络心理健康培养与教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想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行为信息技术引导
一、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构建特色网络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往往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对大学生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作用。群体在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网站等方面,可开展各种引导性教育。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前网络教育和实践,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传播力度,可尝试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网络教育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在特色网络浏览等方面开展各种引导性教育。
1.高职院校要构建符合当今社会大学生健康引导性教育特色网站,强力更新以往网站更新慢、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等诸多疑难杂症。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今大学生网络需求调查,刊登校园网学习生活的内容和社会新闻栏目,全力增强网站的新颖性。特点是人机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互动,吸引大量的大学生网民参与其中。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爱国激情使得他们往往会热衷于在网上对一些社会事件特别是对热点敏感话题进行广泛讨论。要积极营造网络舆论氛围,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以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想引导。
2.要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网络道德教育要置于重要地位,拓宽网络道德教育渠道,弘扬主旋律,网络信息丰富,在学生课堂、校园报栏、校园广播、网站等方面大力宣传学生文明上网规范并作出引导。要在各高职院校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等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并逐步培养正确的网络思想观念,让事实辨别网络的美与丑,尽快认知和掌握识别、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辅导员还要通过专题讲座、主体班会活动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以批判式的态度去接受网络信息。可组织编写一些网络素养教育校本教材,逐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网络观和责任观,确保其能够避免各种不良网络行为,抵制网络依赖,增强自律能力。
二、如何对高校学生加强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如何对高校学生加强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这是对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强化管理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完善校园特色网络信息过滤监督和管理的长效引导机制,加强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力度,建设一支具有对网络行为监督与管理技术水准较高的团队,提高对校园网络安全的处理能力。首先,运用技术手段,维护网络安全。各个高职院校要针对不断强化与网络管理问题的部门及时沟通与协调,共同构建和研发一些先进、有效的网络检测管理及过滤软件,彻底屏蔽暴力、黄、毒、赌等方面的网站;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进行限制,辅导员密切配合学校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和网关,经常调查校园内部的各种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把握一些大学生中倾向性较为明显的问题。结合当前校园网络的特点,要特别抓好聊天室和论坛的监管,可通过各种先进的跟踪手段,强化信息的实时监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文明上网的具体表现签订文明上网保证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来制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和实施监管提供充足的科学理论基础。
三、导师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高职院校要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引导校园网络道德文明,加强校园网络监管调控机制,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的引导与教育只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属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外因才能起作用。可以制定《大学生文明上网条约》、《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违反网络道德处罚规则》等规章制度。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接受外部教育的自觉性与能力。因此,辅导员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网络文明意识,提高自身运用网络的自律性,以保证自己安全健康上网。
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识辨能力,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高职院校还要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在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确保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根本上减少对不良网络的痴迷,认真运用网络新技术,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在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下健康成长。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不良因素牵涉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多方面问题,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是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洪超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应对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韩文雅浅析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中国建设教育,2009,(1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