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知行互融”历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7

“自主合作知行互融”历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索

刘玉璞

刘玉璞(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初级中学2733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在这一背景下,各种以“培养学生素质,打造高效课堂”为主旨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像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程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探究——发现式”、“互动合作学习式”、“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仔细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很容易发现: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无一例外的都把“合作”、“交流”、“探究”作为其操作的主要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各项素质作为其终极目的;并且因为这些模式由于是和当地或者本校实际相结合,经过教者反复实验改进,使其具有了教育教学规律的共性和区域特色,因而对优化本地以及其他地方的教育教学效果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使这些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用价值。但是,这些教学模式毕竟是立足当地实际,以优化当地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而教育是无止境的,即使同一时间地点的教育载体(学生),也不一定适用同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所以,对待这些所谓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绝不可照转照搬照单全收拿来就用,我们只有拿来和当地实际相结合,反复改进优化,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使其具有真正的实效,对某所学校或者某个区域来说,才可称得起名副其实的好的教学模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把每位教者和学者(指学生)都抛上改革的风头浪尖,再在那里坐享其成、闭门造车,无异于抱残守旧、故步自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教育大环境发展的需要,终究要被社会淘汰。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适应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具有一支科研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作为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长期的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对对我们上述的窘况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载体,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生活教育培养的合格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就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

农村中学学生来源及办学条件均极差。比如我们学校就是一所典型的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自全镇三十多个乡村。由于之前所接受教育的小学教学条件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几年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尖子生进城借读使得班级内缺乏优等生,并且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由于占的分值较少而被贬为“小科”、“副科”因而广大师生对此抱有很浓厚的轻视学习的心理,等等。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很多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机械落后,因而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对教师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对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真知,有必要重新认识和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要经过从感知到理解并从理解到运用这两次飞跃,这两次的飞跃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他人是不能代替的。陶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施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生活即教育”。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岁——15岁之间,好奇、好动、好问,注意力容易分散是他们的主要特点,现在的学生获取的社会信息量明显增多,因为“社会即学校”,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信息传输的提高,社会信息量急剧增长,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如果看不到社会信息影响所起的作用,或者对这些影响缺乏正确的估计,仍旧以封闭型的教法来对待跨世纪的学生,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优生优育,机灵、富有创造性,视野广阔,懂事早,但也骄傲、任性、自私、虚荣等,学生进入中学,特别是住校生远离父母,教会学生生活,实践陶行知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重的精神,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现在的学生,从小依赖父母、依赖教师,爷爷、奶奶疼爱,外公、外婆宠,独立生活能力差,受不得一点委屈,在“整个的教育”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实践陶行知先生:“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使他们成为跨世纪的“四有”人才,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这个理论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以陶行知先生先进教育思想作指导,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的“自主合作,知行互融”的历史高效教育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究分析适合当地实际的“自主合作,知行互融”的历史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解放学生,解放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达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的重要命题,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为我所用,寻求陶先生上述教育教学思想和时下新课改、广大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二)、拟研究以下几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教学模式。(2)复习课教学模式。(3)讲评课教学模式。

(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方案框架体系、基本课型框架体系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案例。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把整个学校作为教学改革实验的场所,同时争取人财物力的鼎力支持。

2、主要采取集体研究的方法,借鉴与革新相结合,辅之以调查了解、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通过定点试验完成课题研究。

3、选定试验对照班级,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实验对比,稳步推进,扎实革新,使实验真正具有时代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依托历史课堂改革,在校方的支持下,使改革逐步辐射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使实验具有长期生存的根基,具有大力推广的空间和可控性,最终达到走出校门走向全市乃至全国的远景目标。

五、课题理论的依据与教育实践探索

1、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改革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里的生活不是一般日常生活,而是学校为教育专门组织的各种生活,如“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等。我们过去总是认为,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向、目标和计划,教师只能忠实地执行,而不能变革。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的教育就形成了封闭、机械、沉闷的局面。我们今天的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求革除那种重认知轻情感、重书本轻育人的弊端,重在过程、重在情感、重在学生人格的养成。

为了改变原有状况,积极进行课改,我们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当中,“用生活来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如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目标的识读、课文的读讲、习题的解答,我们都一改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灌输方式,采取还原历史真相学习,图片收集汇总学习,走进校园观察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查阅资料询问采访学习,动手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在历史活动课课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和购物券,在今昔对比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现在,我们也已开始在双休日、寒暑假里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让同学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于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也有论述,他反对老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认为师生应该相互学习。他一直提倡在学校中推行“小先生”制。他说: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的教育。”借鉴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我们在当前课改中,就应该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多年来,我校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理念的引领下,丁娜、于艳等一些青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课堂上建立了师生、生生之间民主与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的关系,学生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提高了。这样,老师教得活泼,学生学得深刻。

2、实施“六大解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尤其是创造的教育,必须“将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的交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冲破束缚,大胆的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干;解放孩子的眼睛,引导他们去看清事物的本质;解放孩子的嘴,鼓励他们大胆地讲和问;解放孩子的空间,支持他们自由到社会和自然中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去思考人生,着意创造。

传统的教育是关注知识、死守书本,而新课程则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而新课程则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验性、独立性,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面对这种改革,真正实施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对我们改变教育观、学生观和课程观,确实至关重要。我们要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努力搞好研究性学习,去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道德的发展与养成。

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大脑和眼睛,让他们自己去自由地观察、思考,而不是一切都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是非常不容易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独立的人,有自己思考的人。对于长征精神,教参上给出五个答案,但学生并不满足,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列出六种、十种甚至十几种精神,有的同学虽不能自圆其说,但他们表现出十分兴奋和自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取得了成功,创造了“新纪录”。黑板报、壁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展现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窗口,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积极向上历史图片、资料交由学生自己组稿、定稿、自己设计版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黑板报、壁报分为书法园地、历史驿站、报刊选登、习作欣赏、历史隧道、地方春秋等栏目,书法园地展示的是学生书法作品,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书法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历史驿站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窗口。习作欣赏栏目展示的是学生对历史时空、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话。黑板报、壁报对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媒体的教育优势,让历史走进广播,学生大胆参与,组稿、采编都由学生自己来,他们是校园广播的主角,真正将历史回归生活,将历史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拉近了距离。这样,学生怎么还感到历史的遥远和不可及呢?

在教学中,解放孩子的嘴巴和双手,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评论、交往和操作实验,正是改革传统教学的突破口。在于艳老师老师的新授课上,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老师不做示范,也没有限制学生应该怎样说,不应该怎样说,只是创设一个个语言交际环境,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学习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大胆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学生各抒己见,真实而热烈,评价的内容,不但达到了要求,而且丰富多彩,角度迥异,充满了个性,让听课的老师耳目一新。

解放孩子的时空,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让他们去展示、锻炼自己,把封闭、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真实,在那里懂得“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需要我们学习借鉴许多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精神息息相通。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用以指导我们的改革,力争这次在课改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学习陶行知精神,成为真人。

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为此,我们历史教研组经常以学习陶行知思想为契机,进行以“团结、和谐”为主题的思想交流,结合了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主人翁意识、实干意识、质量意识、纪律意识“四种意识”,克服浮躁自满、不思进取的现象、我行我素、纪律松弛的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现象“三种不良现象”,在言行上做到“两个结合”,即把个人利益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业务上争创佳绩和言行上自律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在工作上形成了“一种合力”,即振兴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强大合力。目前,我们历史组五位教师已经形成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进取精神,争当“最优秀教师”的已经成为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最大的工作目标。

针对师生关系的现状,我们有计划地开展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们不仅倡导教师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孙绍娟老师在一次上课时发现九年级一班缺少一个粉笔盒,就从家里找了一个酒盒子为他们做了一个,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感动了全班同学,他们在班长的倡议下用好好学习报答老师,结果年终考试那个班的历史成绩一举由级内六个班倒数第一名跃居为正数第一名,并且很多学生也把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写进了他们的日记中。看来,学生缺少的不是所谓的“大爱”,有时一丁点的对他们的关注,有时也会得到他们的感激。

4、坚持教学做合一,构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围绕“教学做合一”,积极实践,大做文章。陶行知先生深刻指出:“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老师怎么交给学生几把钥匙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正与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教学工作中,为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坚决杜绝“粗放型”的传统教学模式,降低教学成本。为此,我们学校历史组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师生共用”。我们的课堂实施“自主合作,知行互融”(或者叫“一.三.八”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以完成学习目标为一条主线;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学特点;教学过程贯彻“情趣导入→目标定向→专题探研→交流展示→系统整合→史时相融→达标检测→学研反思”八环节。课堂教学贯彻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思想,特别注重向课堂细节要效益,向规范学习习惯要质量。严格控制课堂讲授时间,实行“对半讲练”(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实现灵活多样,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上课后教师写出“教后记”,教师进行全程反思,关注教学问题的行为改进,寻求理念的内化与教育效果外显的差距。通过反思,在教研活动记录本上写出反思总结,感悟教育智慧,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提升。提倡学生写出“学后记”,记录收获、不理解、希望老师指导的内容,这使学生逐步学会反思,同时也为教师个别辅导和复习提供依据。这又体现了陶行知的“每天四问”的思想。如:我校的历史教学,采取“内读与外读”、“台下说与台上说”、“贴看说写”、“课内与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学”、“课堂进入社会与社会引入课堂”、“师教生与生教生”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和各种能力的锻炼。这样的改革,使学生的课本变大了,变活了,变得与实际生活接近了。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喜爱历史课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联系学生实际,唤起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兴趣;通过辨析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动手操作,保持学习兴趣;组织多种竞赛,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增加学习兴趣;积极表扬鼓励,调动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扩大学习兴趣。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七、“自主合作,知行互融"课堂操控模式推介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包括课内教学模式的操控,还包括课外诸多教育教学模式的操控。实际上,我们构建的“自主合作,知行互融”历史教育教学模式,也叫“一.三.八”教学模式,是一个包括教育大环境及课堂教学小环境两大方面在内的综合性教育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以完成学习目标为一条主线,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学特点,教学过程贯彻“情趣导入→目标定向→专题探研→交流展示→系统整合→史时相融→达标检测→学研反思”八环节。

上面从总体上介绍了我们如何将陶行知思想和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打造我们的历史高效课堂,下面再介绍一下“自主合作,知行互融”课堂教学模式的操控。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与低,除了上述诸多的保障因素以外,还和先进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有关。我们构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细分包括“情趣导入→目标定向→专题探研→交流展示→系统整合→史时相融→达标检测→学研反思”八环节,这八个环节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逐个环节去落实,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施教对象的不同灵活贯彻及优化组合运用。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情趣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目标定向

这是教学的导向环节,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本,小组内进行讨论汇总,制定出本课他们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目标根据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深可浅,可难可易,不一而足。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指向学习重点,控制信息的接受范围。这就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学习目标的制定由教者硬性统一规定的做法。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首先自己去完成,使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责任感,完成起来目标更明确,探究更准确,同时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专题探研,交流展示

专题探研,交流展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分区教学,以本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各小组各自完成自己的目标。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使各小组制定的目标在班内逐步融合,这种融合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课本内容彻查彻学殊途同归目标统一的终极目的。显然,这种群言群策、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对于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使合作、竞争的能力培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体现。同时,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根据本组列出的学习目标查阅课本,通过阅读分析课本基本的历史知识以专题的形式合作探研。教师针对各小组的目标适当提出学习建议,指导学生进行探研。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相关问题答案。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各小组提交集体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者到时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交集体进行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仍不可解决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情感激励,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步,知识的运用检查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或者练习题,或者对学生尚未达成的目标进行补充,或者进一步夯实本课重点难点知识,力求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又对知识的掌握进行升华而不至于使该环节仅仅停于表面流于形式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浅尝辄止。

第四环节——构建网络,系统整合

一节操控效果好的课堂,对教师来说应该是收控自如。如果引用语文课上写作手法之说就是“总——分——总”的调控方式。比如上述课堂调控环节看似很乱,可是乱而有序,乱而有魂,这就是以目标为“魂”,以小组写作为“序”,形散而神不散。到此为止,目标也逐一落实了,目标也趋向合一了,这时应该到了对整节课进行“收控”的关键时刻了,从而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来讲,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五环节——史时相融,思维拓展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发现时事中有和本课内容相同或者相近的内容,关注未来,鉴古知今。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使枯燥、抽象、久远的历史知识赋予现实生命,活化了历史,还原了历史,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正所谓“生活即教育”。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很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七环节——学研反思,补偿提高

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历史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每堂课,教师要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修正或强化。事实上,学生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吗?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反思吧!”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如果能根据课题灵活的采用新鲜的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就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目标定位

这是教学的导向环节,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本,小组内进行讨论汇总,制定出本阶段他们组应该达到的复习目标,目标根据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深可浅,可难可易,不一而足。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指向学习重点,控制信息的接受范围。这就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学习目标的制定由教者硬性统一规定的做法。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首先自己去完成,使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责任感,完成起来目标更明确,探究更准确,同时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意义。

第三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本环节属于复习课中的“温故”环节,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因此,这一环节应该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学生根据本组确定的目标,由组长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这也是学生能独立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剖析问题的前提。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以看完一课开展一次小竞赛,或者同桌互相检查等,也可以把全部内容看完后再竞赛,提问,这需要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灵活掌握。

第三环节——构建网络,系统升华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因此,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偿。

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同时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从而把历史的德育落到实处。在完成此目标时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题目特点,了解集体或个人所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有利于学生明确讲评的目标方向,调动学生矫正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增强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学生的个性差别,导致所存在的问题也定会是千差万别,运用自主纠错使个别存在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小组矫正可集思广益,互相释疑、校正错误、汇总疑点,创造出争鸣气氛,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第五环节——个性对话指导

以上四个环节是对学生答题中共性问题的关注点评,但学生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共性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消除个体弱项,进一步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确保下一步学习人人都能轻装上阵。

八、注意事项

1、通过实践,我们感觉课前集备和说课是最重要的,充分挖掘历史与历史本身、时政、生活及其它学科的相融,是实现“自主合作,知行互融”的一个前提和保证。相融的内容,必须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服务,相融自然,切勿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生拉硬套弄巧成拙。

2、运用时语言要生动贴切、通俗易懂,有时可以适当的配以形象的表情、动作。尽量把历史中的“大人物”“平民化”,介绍少一些政治化的东西,通过一个平凡故事创设新情境,还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把已消失的历史现象,重现于学生眼前,从而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做到“通古知今”。这样就使枯燥的古董“历史”有“生活味”、“人情味”,让课堂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实效化。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关心每一个学生。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我们通过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科与学科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创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的高效课堂,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充分表现,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达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