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医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的皮肤特点、容易出现的皮肤损伤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避免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任何皮肤损伤。总结孕母期间应加强保健知识学习,增强孕期保健意识,对无法预知的早产因素应指导其早期入院观察和监测,以保障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皮肤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251-02
引言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身长不足47cm的活产婴儿。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进步以及NICU的出现,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升。同时,NICU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也面临更多挑战。本文对早产儿常见的皮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的策略,以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减少因皮肤损伤导致的感染等并发症,确保患儿安全。
1.早产儿皮肤特点
皮肤呈鲜红薄嫩,水肿发亮,胎毛多,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趾(指)甲软,不超过趾(指)端。
表皮:新生儿体表面积约0.2m2左右,占成人仅1/7,但重量占成人体重的13%,表皮厚为成人20~25%,角质层薄,因而对外用药物吸收能力强;在单位面积基底层内成熟的黑色素颗粒数目较成人少的多,黑色素生成能力低于成人,在基底膜区,新生儿较平直,半桥粒小体、基底板层复合体已经形成,与成人相差不大,但是未成熟儿皮肤易于形成水疱。真皮:乳头层和网织层分界不明显,皮下细纤维多,与成人相比弹性纤维中的弹性蛋白较少,到3岁时才趋向近似成人,而成纤维细胞远多于成人。
有些新生儿或未成熟儿表面附有胎毛,粗而色素丰富。皮脂腺在宫内即有分泌活动,出生时见全身皮肤有大而发达的皮脂腺。6月胎儿小汗腺及汗管即完成,生后1~6日始有发汗功能,发汗从颜面开始即而手掌和躯干,但新生儿靠自身蒸发散热的量相比成人低25%左右,皮肤小汗腺数目在出生时即达高峰以后不在增加。
神经与血管网的构筑在出生后10周左右与成人构造相似,皮肤血管从乳头下层向网织深层纵横交错发展,构成微循环基础。出生时乳头层下血管尚未形成,仅真皮上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吻合网形成,故新生儿皮肤大多呈红色,生后12周左右才与成人血管构造相同。
2.常见护理诊断及对策
2.1常见护理诊断
2.1.1自身问题:水肿和水泡
2.1.2医源性问题:皮下瘀斑,破溃,皮疹,输液外渗,表皮层脱落发红。
2.1.3体温改变的危险(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体内产热不足使得皮肤表面异于正常体温状态。
2.1.4同化异化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化、吸收功能不全有相关与胃底发育过慢存在一定联系。一般表现为皮肤干燥,失水等现象严重。
2.1.5有感染风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2.1.6维生素缺乏症状。
2.2护理措施
2.2.1环境
早产儿与足月儿必须应分室护理,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为宜,清晨护理时,提高到27℃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我院儿科目前使用的是空气层流消毒机,每日定时消毒14~16小时,配合主流消毒剂湿式拖地,每日6次,并定时开窗采用对流通风(在温度保持规定的条件下),每日3次(冬季略晚)。每月随机抽取空气培养质量检测两次。室内配备呼吸设备、消毒清洗设备、CPAP机、婴儿暖箱、远红外辐射床(辐射台)、微量输液(注射)泵、吸引器及复苏抢救等必备设备。
2.2.2保暖
依照早产儿出生的体重及病情情况,制定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情况下体重不足2000g者,需要置于婴儿培养箱恒定温度保暖。培养箱设定的温度与患儿的体重有关,早产儿体重越小保暖箱设定的温度越高。体重在2500g以上的,体温稳定后,可按照早产儿综合情况决定是否放在婴儿保暖箱外保暖,保持体温在36.5℃~37℃。新生儿的头部面积占身体整体表面积比值大,散热量同样较大,头部应戴帽子(帽子材料绒布较适宜),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散失;各项护理工作应同步配合,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如果没有以上条件者,需要采取简易保暖方式进行护理,并尽可能的缩短护理时间。每日定期测量体温8次,观察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变化,及时通知相关医生进行复查。
2.2.3合理供给,预防低血糖症状
早产儿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生后3h左右喂适量葡萄糖水,没有呕吐现象,可在5~7h喂母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需要适当延迟供给时间。喂乳量尽量少(根据消化和吸收能力,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和呕吐的原则而定)。推荐母乳喂养,无法提供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可以用早产儿专用配方乳。吸吮无力或者吞咽功能不良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和鼻饲进行供给,在一定情况下,静脉补充营养液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喂养后,早产儿宜可以取右侧位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及呕吐现象发生。精准记录一个周期出入量及时间(周期时间为24h或者48h)。每日清晨空腹测量体重三次(取平均值即为体重),测量血糖需要根据患儿病情而定,并及时记录加以分析、更换营养的补充量。一部分早产儿中有会出现低血糖症状,需要通过测量和及时更换适当的治疗计划后方可恢复正常范围内,康复出院。
2.2.4提高有效呼吸
早产儿出生后呼入空气时,动脉血管的氧气压(PO2)<50mmHg或皮氧饱和度(TcSO2)<85%以下者,可以判定为缺氧症状,应及时给予氧疗及呼吸方式的支持,吸入氧的浓度和时间可依据缺氧程度及使用氧供给方法来制定,推荐血液中氧含量保持在PO2数值50~70mmHg范围内,或TcSO2。在90%~95%。持续吸氧时间最好不超过48h,并在血气监测下使用氧,如果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势必有可能导致早产儿已发生氧中毒,会引起眼视网膜病变严重的可致双眼失明。防止氧疗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2.2.5连续48h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
2.2.6预防感染病
应注重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日常护理,脐部未脱落的早产儿,应适当的采用分段沐浴方式,沐浴清洗后应用适中浓度的碘伏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果脐部有破损则最好采用75%的医用酒精进行护理)。建议脐带脱落后每日沐浴至多2次,日常口腔护理2~3次。制定详细的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均应对手部进行消毒或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清洁手部,宣教、指导早产儿家属如何更换新生儿尿布、洗手,脐部清洁、干燥等日常护理方法。举例:一般情况下人流量超过正常时,需要进行空气和有关用品的消毒处理,保证空气和使用仪器或者物品洁净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适当的情况下采用隔离也是必要的。
2.2.7观察
日常工作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娴熟稳定的护理技能,多次巡视,正确供给,及时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及时通知责任医师,及时做好适当的抢救准备。早产儿大多免疫功能不健全,容易发生外界病菌病毒感染,工作人员需要在接触患儿前采用手部清洁工作(手部清洁过程同上),再到早产儿床旁做好日常早产儿的口腔护理、面部护理、脐部及臀部等皮肤护理,适当变换体位,预防肺炎症状的发生。所有的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进行静脉输液、吸痰等各项护理时,方式要轻柔准确,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传播。暖箱内的水每日更换(建议每12h更换一次),箱内外每天用高浓度医用酒精消毒液擦拭,再用清水反复擦拭干净,病房需用紫外线照射不低于40分钟,每日2次。
3.出院护理
3.1正确告知家属早产儿保暖的重要意义,冷热要随气温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冬季室内温度和湿度适中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早晚通风换气,拒绝无关紧要的亲朋好友的探视。
3.2积极推荐母乳喂养,正确告知家属母乳喂养的姿势。如母乳喂养有困难,则需要选择科学的配方奶进行代替,需要注重奶制品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建议2~3个小容量奶瓶为宜。
3.3多多进行外出晒太阳,注重辅食添加,及时定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4有计划的复诊,按时接种疫苗。
3.5定期沐浴,轻柔护理皮肤,运用简易的婴儿抚触方法进行按摩(如家属不能独立完成可以去当地婴幼儿洗澡连锁机构交给相关人员协助完成)。
3.6告知家属孕期保健,有计划的做相关检查。
【参考文献】
[1]赵正言.实用儿科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139.
[2]蔡红秀.浅述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1):187.
[3]黄道群.感染科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4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