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8347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106例实施眼科手术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3.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8.1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眼科手术患者的常规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眼科手术;常规护理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优质护理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择我院106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11月于我院实施眼科手术的10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白内障手术50例,青光眼手术37例,眼外伤手术11例,视网膜脱落修复术5例,斜视矫正术3例。把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有53例患者。观察组53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10~78岁,平均(44.5±2.7)岁。对照组53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12~76岁,平均(44.8±3.2)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予以对比,如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53例进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内容有:①一对一术前护理:由专职护理人员开展一对一的术前宣教,为患者介绍手术流程、手术大约时长以及配合方法等,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所有疑问,嘱咐其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和家属熟知手术全过程,提高其手术依从性。②术前巡视:手术室医护人员术前一天要探望患者,熟知患者病情,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随和的语言同患者沟通,详细讲解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尽量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患者信任度。③术中支持: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舒缓紧张与恐惧等不良情绪;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变化,维持静脉通路顺畅,时刻注意患者肢体语言;要坚守护士岗位,注意各项生理参数并予以及时分析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异常;过度紧张者护理人员要紧握其双手给予支持和鼓励。④术后护理:及时告诉患者手术非常顺利,辅助医师缝合伤口,将血液污渍擦拭干净,待患者清醒无异常后,慢慢扶其坐好,帮助患者穿衣,选择准确体位助于恢复;术后戴好保护眼罩,以免术眼碰伤,维持术眼干净;告知患者切忌弯腰、低头、用力揉眼和挤眼以及头部用力等;密切注意伤口情况,主动为患者替换衣物和洗漱等。
1.3评价指标
为患者发放我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借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0.0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运用率(%)显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组间对比有无明显差异以P<0.05为据。
2结果
对照组53例患者中,满意23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是83.01%;观察组53例患者中,满意32例,一般满意20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是98.1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x2=7.067,P=0.008)。
3讨论
眼科疾病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类疾病,因为眼睛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结构相对复杂、脆弱,一旦发生异常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因此临床必须加强对眼科疾病的重视[1]。因为眼科手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手术存在较大风险,对医护人员的标准也非常高[2]。由于医学水平的逐渐提升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换代创新,患者更加重视住院环境是否舒适,因而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为患者实施全程和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现阶段护理人员的服务目标是为患者开展优质服务,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所以怎样在日常护理中完美的融入人文关怀护理,营造一个人文关怀式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我院眼科护理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方面,同时也是其工作核心。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观察组眼科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通过转变传统护理理念,规范护理服务,提升护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3.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8.1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于眼科手术患者的常规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雪松.优质护理在局麻眼科手术的配合中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1(8):190-190.
[2]黄桂.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眼科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46):212.
[3]刘灿花.优质护理服务提升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度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02(1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