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例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参与研究(2014年3月17日到2017年3月17日期间),将其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采用CT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进行诊断),各100例,对比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检出95例,诊断正确率为95.00%,对照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检出75例,诊断正确率为75.00%,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采取MRI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研究。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癌;CT;MRI;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从而导致我国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由于该疾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给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从而导致患者在接受诊断时病情已发展为晚期,由此可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2]。本文当中,对本院2014—2017年收治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诊断方案,见正文描述。
1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共收集200例),所选时间属于2014.3.17日~~2017.3.17日期间,将这20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100例为一组。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78、22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1岁,下限值38岁,年龄平均值(54.51±1.24)岁。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79、21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1岁,下限值39岁,年龄平均值(55.26±1.65)岁。
对比2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由于其差异性不强,则2组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主要内容:在患者实施检查前,医护人员应叮嘱其8小时前禁食,采用CT660扫描仪实施增强及平扫扫描操作(仪器型号为GE公司生产的64排Optima)。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注入患者肘部静脉处,碘海醇剂量为350mg/ml,对比剂注射速度在每秒3.5-5.0m,注射剂量则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计算,比例为1.5至2.0ml/kg。于患者膈顶处实施CT扫描,对患者肝脏下缘部位进行持续性扫描,CT扫描仪器参数设置为:层厚5mm;螺距1.0[3]。对患者注入对比剂后30s后,对其进行动脉期和扫描;对患者注入对比剂1min后做门静脉期;对患者注入对比剂15分钟后进行延迟期扫描。若患者病灶直径<1cm,则需对其进行追加扫描,并将CT扫描参数重新设置,其中层厚为1.0mm;层距为0.6mm,在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延迟扫描槽,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重建。
观察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采取MRI进行检测,于实施检查前8小时禁食,对患者进行冠状位及轴位重建[4]。采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型号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A-vanto1.5T),通过对患者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方式实施快速自旋回波及半傅里叶采集技术,对患者上腹部实施常规扫描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处理
用“%”的形式,表示2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诊断符合率,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2组对比检出率
观察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检出率为95.00%(阳性95例,阴性75例),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如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P值小于0.05。
3讨论
胆囊癌在临床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其中还包括肉瘤、巨细胞腺癌及类癌等,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症状主要包括:①患者右上方腹部伴有疼痛感,由于该疾病能够与胆结石共同存在,且临床症状与胆结石症状较为相似,在临床上常出现误诊[5]。②消化异常:该疾病易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反应,导致患者日渐消瘦,而发生该现象的原因与患者脂肪物质的不断积累导致胆囊功能被破坏有关。③发烧、发热均为原发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但由于该临床症状发生率较低,易导致其受到微生物的侵袭,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症状。④原发性胆囊炎患者右上腹部有肿块的存在,当癌症细胞不断扩大进而使其肿瘤不断增大,且在身体各个部位蔓延。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可见,原发性胆囊炎具有预后差、检出率低等特点,而实施一项有效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方法常采用影像学技术,其中超声检查使用频率最高,且该种检查方式具有操作方便、具有直观性、创伤小等优势,但该种检查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患者体位发生改变易导致其鉴别难度系数升高,且对于恶性、多发性胆囊结石检出率较低[6]。而MRI检查则具有敏感度、特异性高等优势,且该种检查方式还能将患者病灶清晰的显示出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阴性结石的检出率及准确率,由此降低临床上因胆结石而出现的误诊几率。且从本次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7]。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检出率为95.00%,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
综上所述,将MRI检查技术应用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刘起旺,张辉,等.MRI、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24(8):707-710.
[2]唐广山,刘金有,周光礼,等.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0(1):60-62.
[3]廖茜,白人驹,孙浩然,等.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15,39(5):426-429.
[4]郝金钢,杨菲菲,尚芸芸等.原发性胆囊癌102例MRI诊断价值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2):58-61.
[5]陈藤,吴宇.超声、MRI、CT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52(11):66-69.
[6]杨新焕,闫东,袁曙光,等.原发性胆囊癌的MRI、MRCP诊断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6(1):36-39.
[7]谢瑞明,孔建忠,张雪峰.原发性胆囊癌MRI与超声及CT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7):8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