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摘要:概述了昆明市滇池湿地公园现状。以五甲塘湿地公园为例,分析昆明市滇池湿地公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公园;问题;管理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主要功能包括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2],是水陆两者的桥梁和临界。滇池湿地公园对于一个昆明市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既是调节城市气候、净化城市空气的天然空调净化器,又能起到入滇污水有毒有害物质的吸附、降解,还能为市民提供休息娱乐好去处。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保护和管理现有湿地公园以及如何建设好未来更多的湿地公园对于治理滇池生态流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滇池流域面积约2900km2,是云南第一大湖泊。也是作为昆明市的最大水源。周边湿地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工农业发达,是古滇池文明的发源地[3]。滇池周边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m、面积约33.3km2、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如图1.1。滇池湿地公园是一项兼并景观功能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主题公园。
图1.1
昆明市境内湿地总面积605km2,其中,自然湿地463km2,占湿地总面积的76.48%;人工湿地面积142km2,占湿地总面积23.52%[4]。但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与工业化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滇池湖泊生态系统逐渐遭到破坏,加速了滇池的老化和消亡,功能退化严重。目前,滇池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灾害问题日益严重[5],为滇池流域所带来的压力远远超过其环境容量阈值,对滇池周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成为制约昆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滇池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对滇池的持续开发和昆明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五甲塘湿地概况
五甲塘湿地公园建成于2012年,是由水面、滩涂、沼泽组成,是云南省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最大一块湿地,也是昆明市的第一个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位于昆明主城南部-—官渡、六甲、小板桥三个街道办事处交界处五甲塘片区,南至宝象河,北到五甲河,西接滇池,并紧依环滇公路、广福路。主要由水面、滩涂、沼泽组成,占地约1300亩,相当于4个翠湖公园大小。公园建设总投资5.3亿。
五甲塘湿地公园建园初期,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鸟类、昆虫及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五甲塘湿地在控制入滇池河道宝象河、五甲河等河道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着。同时对于该地区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形成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可通过生物降解和化学作用将市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一些农业用水中的有毒物质降解,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流入滇池流域,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经实验检测,五甲塘湿地对入滇河水中污染物去除率到底34%-83%。如图2.1、图2.2,是五甲塘湿地公园建园初期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的五甲塘湿地公园到处绿树成荫、湖水洁净如镜、人行道干净舒适。
3.五甲塘湿地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5年,再次探访五甲塘湿地公园的时候,已不再是当年那份清新、干净、舒适的供昆明市民休息娱乐场所了。
3.1湿地面积总体减少,园内用地不合理
资料显示,在古地质年代,滇池湖盆北起今松花坝,南至今晋宁十里铺,湿地面积约为1000km2。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各种工业、商业和农业用途,将滇池湿地不断切割划分,使完整的湿地被切分成许多小块,最终慢慢消失。五甲塘湿地公园,开发前湿地面积约为2.5km2,开发后因建设别墅、游客中心及公共设施,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到1.3km2,且将原来是一整块的湿地切割成了6个小块,导致水流无法畅通,原来的活水湿地变成非循环水湿地,造成湿地活性下降,进一步减弱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造成不可逆伤害。除此之外,由于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稀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公园内大片的土地被荒废。如图3.1
4.滇池湿地生态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
4.1做好滇池湿地开发总体规划布局
云南是个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省份,昆明作为省会自然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处理好旅游的开发与自然湿地的保护也成为了重要课题。在维护滇池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更好的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湿地生态游览区,提高湿地旅游的丰富度,因地制宜的开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旅游将会成为湿地总体规划的首要目标。现在所有的湿地公园及规划中在建的公园数量要有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以及一窝蜂式的盲目开发;并且各公园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侧重点,在不对湿地资源构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下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2完善滇池湿地管理保护法律体系和各项机制体制
完善湿地各项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是湿地生态建设的前提,也是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的必要措施。在没有明确法规制度限制的前提下,大家就会想尽办法钻空子,只有依法治国,依靠刚性的法规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