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省益阳市413000
摘要:目的:分析低剂量CT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泌尿结石患者51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全部患者接受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诊断,分析诊断情况,对比两种诊断技术辐射剂量情况。结果:经由低剂量CT技术诊断,51例患者中确诊为泌尿系统结石47例,诊断准确率92.16%,低剂量组患者CT剂量指数、计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低剂量CT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辅助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和滤过反投影技术可保证图片质量,在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低剂量CT技术;常规剂量CT诊断;扫描辐射剂量
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膀胱、肾部、输尿管等部位,以肾部和输尿管最多,临床症状以血尿、疼痛为主,在结石导致绞痛前,患者症状不明显,疾病易被忽略,患者多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情况,累及腹部及会阴部,呈放射状疼痛,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1]。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CT技术应用广泛,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等优势,且三维重建技术发展迅速,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诊断中患者接受了较多的辐射剂量,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大部分患者在诊断中存在顾虑,如何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临床关注重点,其中低剂量CT技术应用价值较高[2]。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技术检出情况,比较辐射剂量,旨在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收治的泌尿结石患者51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9-68岁,平均(48.43±3.41)岁,均出现尿急情况,其中血尿38例,腰背部疼痛39例,全部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2诊断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CT诊断,使用我院彩色多普勒CT进行扫描,扫描前做好设备检查工作,将表面金属异物去除,叮嘱患者扫描前半小时饮水300ml,扫描时叮嘱患者仰卧,确定扫描范围,自胸12水平到耻骨联合下缘,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呼吸,合理设置相关参数:扫描时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0-400mA,旋转时间为0.5s/圈,螺距设定为1.375:1,常规剂量噪音指数设定为13,低剂量组噪音指数设定为25。图像处理时两组均使用1.25mm层厚重建,使用滤过反射技术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后者权重依次设定为20%、40%、60%、80%,获得10组图像,图像测量在GEADW4.3工作站完成,阅片由2位上腹部影响诊断经验超过5年以上医师进行,具体观察患者结石位置、数量、大小、图像质量等,若出现意见不一情况进行协商处理。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分析检出情况;②辐射剂量比较,容积CT剂量、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有效剂量=剂量长度乘积×转换因子,按照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中的规定,转换因子为0.015)[3-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前者表示形式为[n/(%)],通过分析值进行检验,后者表现形式为(),通过分析t值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
2结果
2.1诊断结果
经由低剂量CT技术诊断,51例患者中确诊为泌尿系统结石47例,诊断准确率92.16%,常规剂量检查确诊46例,诊断准确率为90.2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2,P=0.727。低剂量CT技术诊断共检出结石112枚,其中肾结石89枚,输尿管结石19枚(下段8枚,中段3枚,上段8枚),膀胱结石4枚,结石大小在1.1-44.5mm范围内,平均(24.14±2.84)mm。
2.2辐射剂量
低剂量组患者CT剂量指数、计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明显变化,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泌尿系统结石较为常见,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多因腰部疼痛或血尿就诊,且结石复发率较高,患者往往需接受多次检查。针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CT诊断应用广泛,诊断准确率较高,而目前患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CT检查辐射情况存在顾虑,因此临床日渐重视低剂量CT技术的应用,但是具体检查需通过降低管电流或者增加螺距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但增大螺距操作会降低Z轴上空间分辨力,存在遗漏较小病灶的不良情况,因此临床多以降低管电流为主,并配合更为先进技术操作,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检查准确率[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本次研究中低剂量CT扫描过程中应用了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具体包括角度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同时较常规组,低剂量组将噪音指数调高,提高了图像噪声水平,实现辐射剂量降低,在整个扫描过程中,根据患者体形在Z轴上变化情况,管电流实现自动调节,保证各个断层图像符合预设噪声水平,进而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制定稳定。同时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使用了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其为降低图像造成重建算法,在考虑数据统计噪声性质基础上,应用迭代方法控制原始数据空间,保护了空间分辨力,有效降低图像噪声,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了清晰图像。
综上,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低剂量CT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辅助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和滤过反投影技术可保证图片质量,在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束宏敏,李小虎,宋建,等.低剂量CT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61(11):1657-1660.
[2]袁静,霍英杰.B超与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1):1285-1287.
[3]李丽超,宫凤玲,周立娟,等.迭代算法在泌尿系结石CT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优方案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6):164-167.
[4]赵海波,罗焕江,龙腾河,等.Oncology后处理技术在低剂量CT扫描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7):1197-1199.
[5]束宏敏,李小虎,宋建,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对泌尿系结石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2):148-152.
[6]宋建,李仁民,李小虎,等.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泌尿系CT平扫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6,44(8):9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