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湖北宜昌443003)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6年11月,对23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7.2±6.4)月。负重时间(9.4±2.3)周。X线显示所有病例均达到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1.5±3.5)周,骨性愈合时间(16.7±6.8)月。末次随访时功能评分:优1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支撑植骨;骨折愈合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171-02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及各种机械伤、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骨折也随之增多,其中股骨干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在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中,以粉碎性骨折的难度最大,治疗效果也最不理想。目前锁定钢板是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首选且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方法,但术后常发生骨不连或者内固定失用等不良后果。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应用“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植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本课题组将以上方法改进为“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并用于本院23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本组共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27~62岁,平均(41.1±14.2)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3例,摔伤3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AO分型:C1型16例,C3型7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取仰卧位。沿大腿前外侧或外侧切口进入。显露骨折断端,清除血痂和游离的细小碎骨块,保留较大的骨折块。牵引复位,恢复股骨正常力线,用锁定钢板首先在股骨的张力侧(外侧或前外侧)进行固定,保证功能复位,锁定钢板远近端至少各用3枚锁定螺钉进行固定,然后尽量解剖复位各骨折块。取患肢同侧带有2~3面皮质的自体大块髂骨备用,骨块大小一般约1*2*4cm。若断端有骨缺损,则再取适量髂骨进行填补。然后用大块髂骨在股骨压力侧的应力薄弱区进行支撑植骨,将髂骨块放置于骨折端的骨皮质之外,用2枚螺钉将其固定于骨折的两端。复位固定满意后逐层缝合切口,常规放置引流。术后1~2天拔出引流管后即开始髋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股四头肌和小腿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术后待骨折部位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后逐渐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23例术后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7.2±6.4)月。未发生切口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负重时间(9.4±2.3)周。所有病例均达到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1.5±3.5)周,骨性愈合时间(16.7±6.8)月,无骨不连和内固定失用等不良后果。末次随访时用Kolmert评分评定功能:优19例,良4例,优良率100%。
3.讨论
目前,锁定钢板是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首选且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方法,锁定钢板是一种内固定支架结构,一般放置在股骨的张力侧(前外侧或外侧),可以稳定骨折断端,维持股骨的正常力线,使粉碎性骨折达到功能复位。但经研究发现[1],在单独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时,若骨折端存在骨缺损或压力侧应力薄弱区,则锁定钢板不能提供有效支撑,此时断端不稳定、异常活动,会妨碍毛细血管和原始骨痂的生长;同时会使应力集中于钢板,骨折端之间的应力被钢板遮挡,易发生骨不连或钢板螺钉断裂。
近年来,有学者报道应用“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植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2,3]。本课题组将这一技术改进为“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并用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其理论基础为:(1)锁定钢板联合大块髂骨支撑植骨,类似于双钢板固定结构,可以使骨折断端得到稳定的固定,防止断端旋转和剪切等异常活动,增强断端稳定性,有助于毛细血管和原始骨痂的生长[2];(2)大块皮质骨可以使压力侧得到力学支撑,加强轴向应力的传导,有利于骨痂改建塑形[3];(3)自体髂骨中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促骨生长因子、骨原细胞,具有骨诱导作用,可以促进原始骨痂生长。
综上所述,锁定钢板联合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权,黄雷,张力丹,等.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3):212-217.
[2]曾浪清,陈云丰,唐三元,等.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6-11.
[3]张清港,朱裕昌,楼列名,等.撬拨复位内侧支撑植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2):1076-1079.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2018SSPY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