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注射部位发生硬结和血肿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小儿药物注射部位发生硬结和血肿的护理干预

徐凌燕

徐凌燕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四川,成都,610001

【摘要】目的:我科患儿药物注射部位时有硬结发生,本文目的是比较辅助药物护理干预与单纯药物缓解硬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科接受药物注射治疗并发生了注射部位硬结的患儿80例,年龄均为3—14岁,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单纯药物(50%硫酸镁湿敷)治疗基础上加上辅助药物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输液患者药物注射部位发生硬结时,采用辅助药物护理干预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在硬结发生的时候,积极采取本文总结的护理干预方法,可以相对提高硬结缓解和恢复的速度,利于临床治疗的过程顺利完成。

【关键词】小儿药物注射;硬结;护理干预

硬结是指药物折射部位肌肉变得坚硬,结成硬的块状。在临床治疗中,折射部位常易形成硬结,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同时会影响整个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和治疗进度。发生硬结与药物种类、注射方法、体质因素有关[1]。本文通过对我科患儿硬结的疗效比较,总结如下:患儿硬结的疗效比较,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儿科接受肌内注射治疗并发生了注射部位硬结出现的80例患儿。按护理干预方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云南白药外敷、马铃薯片外敷以及伤湿止痛膏外贴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仅采用50%硫酸镁湿敷的常规护理方法,整个干预时间为硬结发生第一天开始持续至硬结完全消除后第三天。两组患儿均为选择时间段内随机选取的硬结发生人选,其性别、年龄、硬结发生部位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40)

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每天1-2次,一般2-3天见效;

1.2.2用50%硫酸镁湿敷:将湿毛巾浸在60-70℃的热水中(加入50%硫酸镁溶液),拧干后敷于患处,每3-5分钟换1次,持续20-30分钟,每天可3-4次;

1.2.3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

1.2.4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1.4结果:实验组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恢复效果比较

1.5结论:云南白药、马铃薯、伤湿止痛膏对于硬结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对照表明,仅50%硫酸镁湿敷的疗效明显低于多项护理干预共同治疗的疗效。

2.讨论

2.1硬结发生原因

(1)注射药物中所含不溶性微粒在注射部位蓄积,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2]。;如可的松、地高辛等,在注射部位极易析出药物结晶,难以吸收,形成肿块;

(2)同一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或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未达到肌肉层、局部组织受物理或化学刺激,产生炎症反应;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有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和氨茶碱、硫酸阿托品、用于治疗贫血的铁剂等,注射后都容易出现硬结、疼痛现象;

(3)体质因素:病人长期卧床时肌肉活动量相对减少,局部组织的供血量也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减慢,逐渐形成硬结;接种疫苗,如接种百白破引起硬结的发生;疤痕体质的患者。

2.2临床表现

表现为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2.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掌握注射深度,减轻对注射局部的机械性损伤,进针后药按正规操作,妥善固定针栓,避免晃动针头,推药药均匀;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ml,注射速度要缓慢;

(2)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需长期肌注给药者可采用三角肌、臀肌、骨外侧肌等部位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物,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5)已形成的硬结,选用以下方法处理:1用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每天1-2次,一般2-3天见效;;2用50%硫酸镁湿敷:将湿毛巾浸在60-70℃的热水中(加入50%硫酸镁溶液),拧干后敷于患处,每3-5分钟换1次,持续20-30分钟,每天可3-4次[3];3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4];4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2.4云南白药对炎症物质的释放有抑制作用,对于改善微循环、改变血管通透性等方面都有效用。在治疗创伤中,能有效的治疗局部的红肿热痛,活血化瘀,抑制肿胀。此外云南白药还有抑菌的作用,能够防止创伤的感染。

(1)活血化瘀--云南白药能明显改善高分子右旋糖苷引起的微血管循环障碍,能明显减少结扎造成的大鼠下腔静脉形成的血栓及减轻血栓重量

(2)抗炎--云南白药总皂甙皮下注射对大鼠佐剂性多关节炎原发病变,角叉菜所致足爪肿胀,白细胞趋化性炎下模型和棉球肉芽所致肿胀,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机理一方面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组胺和前列腺素E的释放,并对抗二者引起的关节肿胀和毛细管通透性增强,另一方面则可通过促进皮质激素分泌而产生。

2.5马铃薯种消炎成分分析

马铃薯种的龙葵碱(茄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作用。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的侵害;维生素B1能激活胆碱乙酰化酶,有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抗神经炎的作用,从而防止病人皮肤受损,减少医源性损害[5]。在肌内注射时常常会在局部引起肿痛硬结,甚至出现脓肿等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儿及其家属队治疗过程的接受与配合。采用以上护理干预方法,既不会造成局部注射部位感染,又可以有效的延缓硬结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整个治疗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还需不断探讨,以预防和缓解硬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迎利.臀部肌肉注射深度与硬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64.

[2]杨绍荣.微粒与肌注后硬结[J].中华护理杂志;1989(12):89

[3]瞿瞻新.肌注后局部硬结的防治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7.32(7):429-431.

[4]吴寅芬.改进新生儿肌内注射配合热敷预防硬结形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7):21-22

[5]刘昌红,曹乃美,王美英,等.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疗效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1289-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