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问题王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问题王子长

王子长

身份证号码:41070219660414xxxx

摘要:海绵城市对于解决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经由实践证明可行性较强的建设方案。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周期较长,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打造出高水平的海绵城市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要经过数百次的尝试与修正才能获得成功,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抱有100%的耐心和责任心完成这项能够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问题;完善建议

引言

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规划过程具备非常强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并且建设中需要从城市的各项条件充分衡量和考虑,城市建设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不仅实现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以及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每位工作人员加强关注和改善。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源于对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尊重,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设施与人工设施相结合,帮助城市在面临洪涝或干旱灾害时,具备如同海绵般的能力,以此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安全,实现城市内部对雨水的净化、储存、渗透以及再利用,从而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的末端控制、快速排放等固有控制方法被海绵城市的管理理念颠覆了,它构建了新型雨洪管理控制系统,即以“分散化、多目标、源头”为核心,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系统治理思路。鉴于此,海绵城市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完善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又可缓解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与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度吻合,具有非同一般的生态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极高的借鉴价值。

2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原则

2.1因地制宜的原则

任何一个城市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区域性,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优势条件也是不同的,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更多的针对其所在城市的区域特点,针对性的采用措施进行建设工作,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等能够充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区做出相应处理,因而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2.2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理念始终作为重要理念进行遵守,也即是说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关注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需要进行关注和提升,保证水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城市的安全,让城市中各项基础设备更加完善,根本上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和水平。

2.3规范建设原则

建设城市过程中,对规划设计方案要最快速度的完成,不仅需要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将生态问题加以关注,还需要将城市中的水文条件以及数据信息等进行完善,针对城市中各种设备采用充分衡量其性能,例如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维护与建设成本等等是不是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思考

3.1天然的海绵体的保护以及修复

目前现存的“天然的海绵体”需要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包括切实保护好现存的湖泊资源、各类森林资源、自然山体资源、生态循环依旧良好的湿地资源以及广袤的草原资源。而这些资源所出现的被破坏情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修复,以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恢复被破坏的海绵体实施措施。(1)通过规划限建以及禁建区,明文规定并强制执行这些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法律条文,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天然的海绵体”实现自身良好循环,以持续自身的调解能力和对水资源的吞吐能力。(2)修复自然环境以保持其生态平衡,恢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淤泥疏浚、植物培植以及生态砌岸等方式。(3)构建生态走廊,以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基础,实施建设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的生态走廊,其中的重要规划斑块诸如河流以及水渠,需要我们重点发展,构建生态走廊不仅使得各个生态斑块之间紧密联系,并且将会完成生态海绵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循环。这样就会让生态环境与海绵体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以实现雨水的收集以及利用。

3.2通过外部手段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若是缺乏天然海绵体,则可以通过人工外部手段改造以及建设。其具体措施如下。(1)人工园林的改造以及建设。人工园林对于雨水资源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削污以及排污功能,有利于增加对于雨水的蓄积,更好应对突发的雨水问题,例如洪水问题。(2)城市水系的修复、改造以及建设,水网生态建设以及改造工程,能够促进水域生态环境走向平衡,其中形成的水域生态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水体的调节性能。(3)建设新的生态型工业和城市居民区模式,建设下沉式绿地,在保障建筑面积以及投资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完成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的有效实现。(4)城市园林绿地的改造以及建设,利用LID改进设计,实现绿地生态有效循环,下凹式和滞留塘等建设手段,有力地促进了雨水的收集,并让绿地景观资源与之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水循环。

3.3人工仿生海绵体的构建

人工仿生海绵体是建立一种蕴含天然海绵体功能,但实质是利用科学技术以及手段,以实现雨水蓄水、透水和回收等功能的海绵体。其不仅能够搜集和蓄积雨水,并且还能释放净化过的雨水。其建设措施如下。(1)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人工仿生海绵体,主要是以建筑为基础来进行建造,使用科学的设备分离建筑内部的黑水以及灰水。二次利用灰水对于减少建筑用水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要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可以设置集水罐以及透水屋顶等方式,从而对生活用水或建筑景观用水进行净化。(2)最大限度地搜集雨水。在道路和广场等水循环系统当中建设雨水收集设备,以实现雨水的充分收集以及提升其下渗能力,以免使得洪涝灾害出现,积极促进再生水设施的建设,构建良好的水循环利用系统。(3)有效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数据应用进行雨水水量以及城市洪涝险情的预测和分析。通过计算清晰了解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之中的不足之处,实现现代高新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的目标。

4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4.1重视水资源的规划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多,因此总体来看水资源较为缺乏,尤其是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与城市总体生态之间的联系,要把水资源这个问题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以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作为最终的建设目的,加强居民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政府应当开展水资源的宣讲活动,将水资源的宝贵性、不可再生性向居民传达出去,并且鼓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补偿。

4.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很多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建设步伐较为缓慢。为了贯彻发展海绵城市的政策,必须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水资源法律,从法律角度对水资源起到保护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必须要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对业主和开发商制定出强硬的管制政策,规范他们的行为;其次是针对规划师和工程师的设计和施工必须要用标准要求,使他们制定出来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再者对于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说,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经济鼓励与补偿。所谓制约与鼓励并存的政策最能赢得人心,尤其是针对规模较大的市政工程,应该利用财政补贴或专项资金的方式使工程技术能够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能够在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维护政府的信誉。对于征地的居民必须要对他们予以补偿,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海绵城市的建设。

4.3推广技术体系

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必须要明确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导规则,将这些实用技术推广出去,并提出一些专门针对规划设计的标准要求。从而使设计人员能够获得简易便捷的设计工具,使技术的应用难度也逐渐被降低。这种低冲击的开发模式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国外海绵城市的优秀案例,比如新加坡的城市排水系统,并且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促进了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对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了关注力度。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然后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因此怎么样才能够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类似海绵城市理念的方式出现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110-111.

[2]张圣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0):111-112.

[3]李淑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