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义伍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236800)
【摘要】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RV)炎并发无症状肠道外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8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RV-Ag)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确诊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结果:发生肠外脏器损伤64例;临床均无相应的症状。其中35例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升高,15例ALT和AST升高,6例CK-MB、ALT和AST都升高,3例蛋白尿,5例血小板下降。结论:RV肠炎除了要观察胃肠道症状和脱水程度,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相应的指标。特别要时刻高度警惕RV引起的无症状肠道外损伤。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伤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66-01
RV肠炎是常见病,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我国小儿腹泻病的病原构成比中,RV约占30—40%,居首位[1]。婴幼儿RV感染除了引起胃肠道等症状以外,还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和脏器,无症状肠道外损伤、极易漏诊。对368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抗原呈阳性者入院观察组,同时生化方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RV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368例,其中男144例,女224例;年龄3—6个月38例,6个月—1岁221例,1—2岁132例,>2岁15例,平均(10.4±4.2)个月。患儿均有明显呕吐、腹泻及脱水等症状,检测粪轮状病毒抗原(RV-Ag)阳性,以前无心、肝、肾、脑等脏器疾病。轮状病毒肠炎组和对照组间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排除标准:①医院感染所致的RV以及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肠炎患儿;②贫血患儿;③入院时白细胞大于10×109/L者。
1.2方法:入院后均予检查粪常规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粪RV-Ag,并查尿常规、CK-MB、肝功能(ALT和AST)、肾功能(SCr)及电解质(BUN)等,同时生化方法检测ALT、AST、CK、CK-MB,进行胸片、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伤的患儿,加查ECG,尿常规异常者行泌尿系B超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者,予以磷酸肌酸钠,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予以静脉补液,补液后轻度以下脱水者予口服补液。所有患儿均进行血气与电解质监测。所有患儿记录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发热、呕吐、腹泻次数、腹泻持续天数、脱水情况等.
2结果
64例患儿存在肠外脏器损伤;但均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3—6个月13例,6个月—1岁31例,1—2岁19例,>2岁1例,平均(7.9±4.3)个月。4例血钠低于130mmol/L,其余血钠130—150mmol/L,血钾3.5—5.5mmol/L,血钙均正常。41例CK-MB异常,其中<1岁25例,3例ECG异常,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所有患儿均无心肌炎症状,CK-MB异常和ECG异常均在10天内恢复正常。ALT和AST均升高18例,1周后复查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均正常,肝脏均无肿大。ECG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2例,21天后复查CK-MB、AST、ALT和ECG均正常。CK-MB、ALT和AST均升高10例,胆红素均正常,心脏、肝脏均无肿大,蛋白尿1例,均未发现血尿,血清肌酐(SCr)均正常,泌尿系B超均正常;血小板下降1例,为66×109/L,均无出血,未予处理,7天后血小板恢复正常。蛋白尿者住院期间每周查3次尿常规,蛋白尿者1例,21天后恢复正常。
3讨论
RV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RV受体,RV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本组64例存在肠外脏器损伤,而无肠外脏器损伤的相应症状与体征,其中心肌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肝脏,部分患儿心、肝均受累,也可累及肾脏和造血系统A。RV肠炎患儿的心肌损害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心肌受损可能与高热、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但亦不能排除RV对心肌细胞的直接影响,RV肠炎患儿肝酶及心肌酶异常均为一过性,可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RV肠炎时患儿呕吐和腹泻明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吐泻严重、脱水明显者,静脉补液常作为首选的疗法,此时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尤为重要,因心肌损伤者在补液过程中如不把握补液的速度和量,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关;但年龄越小心肌损伤发生率越高[4]。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引起肠道外症状和损害,对于RV肠炎患儿在诊治时应注意肠道外症状,对症治疗。RV肠炎除胃肠道症状外,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亦可导致多个脏器损伤,由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也不一定会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而被忽视。因此,治疗RV肠炎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注意纠正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外,更要注意提示肠外各脏器功能损伤的生化指标改变,早期监测肠外各个脏器功能损伤的异常信息,及时支持,对症治疗,把握补液的速度和量。医院儿科在诊疗RV肠炎时应重视三大常规、生化行全套有效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外并发症,预后较好,且及时对症支持处理,避免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姚英民,赵爽,吴建春.轮状病毒全身感染1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56.
[2]黄晓磊,陈洁,虞燕萍,等.轮状病毒病毒血症与肠道外脏器损伤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1):69-75.
[3]周瑞,陈兰举,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6):354-355.
[4]李秀珍,龚四堂,区文玑.轮状病毒感染致肝损伤和心肌损伤343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1,5(3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