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东洲小学陈红
数学教学现在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即“算”和“用”的有机结合。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如何做到“算”“用”的结合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挂钩,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从而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算理。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高计算技能,训练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让计算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提高计算教学的实用性。
教学“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一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并掌握运算的顺序,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较易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笔者先创设去超市买东西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食品店里一瓶饮料6元钱,一盒饼干5元钱,小丽要买1瓶饮料和4盒饼干,应该付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4×5=20元,20+6=26元。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了6+4×5,如果脱离实际情景,学生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先算4×5。而在实际的购物情景中,学生却能很快的说:先算4盒饼干的价钱,然后再加上1瓶饮料的钱。
让计算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避免学生刚接触混合运算的茫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境来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二、组织讨论,以“用”激“算”
讨论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讨论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进一法”取近似数时,先让学生回答问题:有一堆小麦重420千克,用一种每袋可装50千克的袋子装完这些小麦,需要这样的袋子多少个?学生通过计算,或说8.4个,或说8个,或说9个。针对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各自说出理由。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去想想:领会到袋子必须是整个的,8.4个不可能,如果是8个,那么还有20千克小麦就装不下了,所以这里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数,得出正确的答案是9个袋子。通过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深刻地理解了“进一法”取近似数的道理。
可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组织讨论交流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理解算理,发现计算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用”激“算”。
三、加强估算,以“算”促“用”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并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始终围绕在身边,课堂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实际。“算”与“用”自然地结合。
四、优化算法,以“算”活“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学以致用。
生活中计算问题无处不在,如租船问题:40人去公园租船游玩,每条大船坐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坐4人,租金8元。你准备怎样租船?每种租法各需租金多少元?
学生的答案有:(1)大船7条,空位2个,租金70元。(2)大船6条,小船1条,没有空位,租金68元。(3)大船5条,小船3条,空位2个,租金74元。(4)大船3条,小船6条,空位2个,租金78元……通过计算,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1、大船用的多,租金要便宜些。2、如果没有空位的话,租金最便宜。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大船用的多会比较便宜呢?学生说:“6人坐一条大船,每人付的租金2元不到,而4人坐一条小船每人应付2元。”学生已考虑怎样的算法更合理,更科学了。
总之,“算”“用”是株并蒂花。计算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同学们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并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