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分析

查培金

查培金

(云南省委机关卫生所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5月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TCD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TCD血流速度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6-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我院通过对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针刺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与常规治疗手短进行比较,证明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相关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28(56.00%)例,女22(44.00%)例,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38.42±3.61)岁,患者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28±1.07)年。对照组有男27(54.00%)例,女23(46.00%)例,患者年龄29~63岁,平均(38.52±3.48)岁,患者病程5个月~11年,平均(5.41±1.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颈椎平片结果提示寰枢椎错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旋颈实验阳性,患者以颈性眩晕为主要症状,体位以及头位变化均可诱发,发作时伴有一种以上的椎基动脉缺血症状,例如言语障碍、肢体麻木、呛咳、复视、面部麻木、肢体无力等等,同时可伴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例如汗液分布异常、呕吐、恶心等等。排除颅内肿瘤、耳源性眩晕以及外眼源性眩晕等。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0.30×50mm毫针针刺,取C2-6夹脊穴、天柱穴、风池穴,直刺20~30mm行平补平泻法,1次/d,每次留针0.5h,1疗程为10d。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口服西比灵,1次/d,10mg/次,每日睡前服用,同时予以颈部理疗和对症处理。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TCD血流速度。

1.4疗效评定

颈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基本正常,相关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即为治愈;颈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得到改善,相关症状、体征有所好转,即为有效;颈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未改善或者恶化,相关症状、体征未好转或者加重,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pide;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SPSSStatistic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标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该病能够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目前治疗手短主要包括针刺、牵引、理疗、药物治疗等。从传统医学的角度而言,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眩晕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是阴精亏虚、肝肾不足,或是气血不足,经脉亏虚,不能上荣于脑等。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颈椎退行性病会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进而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使患者产生前庭中枢性眩晕。综上所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着重改善患者的椎-基动脉供血情况,因此在针刺治疗时应取C2-6夹脊穴、天柱穴、风池穴,以达到行气活血、疏风通络、醒脑开窍功效。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TCDA血流速度的改善效果亦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云菲,吴俊梅.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0,11:65-69.

[2]廖映烨,孙冬梅,钟春萍等.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即时效应评价:正交试验设计[J].中国针灸,2011,06:499-502.

[3]梁美爱,段权,黄伟添.百会压灸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11:1905-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