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1甘子明1刘亚林2
(1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830011)
(2新疆乌鲁木齐友谊医院疼痛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目的:为腰椎脊神经前、后支局部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进针定位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取20具成年尸体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磁片,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测量来确定L1-L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的定位。结果:以棘突为参照点确定L1-L5腰椎脊神经后支的定位;(1)进针点到达脊神经后外侧支至同序数棘突上方距离为19.83~26.52mm;(2)垂直进针至深度为14.71~37.25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3)从关节突再向前进针18.7~25.22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4)脊神经根前支出椎间孔至同序数棘突水平距离为19.83~25.25棘突后正中线到达腰椎脊神经前支水平距离;进针到达横突外侧缘时与矢状面夹角5.50~11.5。结论:腰椎棘突位置表浅较易摸到,以各棘突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相应的腰椎脊神经,为临床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部神经阻滞疗法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局部神经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解剖;核磁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6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化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得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青壮年多发。传统的治疗包括腰椎牵引、局部按摩、物理网子治疗、针灸和硬膜外注射等方法[1]。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向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且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牵拉痛多见,本研究使用局部神经阻滞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故疼痛临床常应用长针局部神经阻滞对腰椎脊神经前后支进行神经阻滞,通过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散炎性物质等作用,缓解患者下肢痛的临床症状。
考虑到解剖学尸体标本观察发现腰椎上下关节突关节位置、角度(L1~5)不断发生旋转变化,以致分布在关节突关节上下的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也随之发生距离变化,研究脊神经前后支与棘突的距离提高神经阻滞治疗准确性,达到准确定位脊神经前后支,提供影像学、解剖学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1选用新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20具(腰椎脊柱前后保存完整,腰椎未见骨折、滑脱等改变)共40侧。解剖清理腰椎软组织后,保留脊神经前、后支。用直尺(精确度0.02mm)、直尺、量角器、圆规进行以下项目测量。
1.1.2选取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20例患者腰椎核磁片,应用RIS系统进行脊神经根与棘突水平、垂直距离测量,腰椎关节突腰部至棘突水平深度测量,保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1进针部位
(1)进针点位于同位(序数)棘突上方的距离;
(2)进针点位于中线旁开的距离。
1.2.2进针深度
(1)进针到达脊神经后外侧支至同序数棘突上方距离(不包括皮肤厚度);(2)进针点至中线旁开距离;(3)进针点至关节突腰部距离;(4)脊神经根前支出椎间孔至同序数棘突上方距离
1.2.3进针角度
即从进针点至横突外侧缘连线与后正中矢状面夹角,此夹角应该为注射的安全范围。
2.结果
2.1解剖学各项测量结果见表1。从表1中测量的结果可见,从L1-L5随椎体序数的增加,左右两侧进针点到同位(序数)棘突上方的水平距离及进针点至关节突腰部距离呈递增的趋势。进针点位于中线旁开的距离从L3-L5左右两侧呈递增的趋势。从关节突腰部外侧缘至同位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及从进针点至横突外侧缘连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无明显规律。经检验左右两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差异而导致的。椎间盘退变致椎体间相对位置改变,均可牵拉脊神经后支而产生症状[2]。受压神经根均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局部的炎性损伤又加重神经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血浆外渗致神经根周围明显粘连,神经根鞘膜苍白增厚、外膜纤维瘢痕化样改变,导致患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引起肢端麻木和痛觉过敏等异常表现。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的发展,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从原先单纯药物封闭,到现在规律神经阻滞治疗,其注射物也有药物、臭氧等多样选择[3-5],具有迅速阻滞痛觉传导,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化学物质释放,消除组织水肿.减少粘连等功能。同时在利多卡因和其他药物的组合下尚能抑制细菌的生长[6],具有更为简便、安全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非住院病人的保守治疗。如何安全、准确、有效注射脊神经部位,鲜见报道。本文为这一传统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解剖学应用基础,以期为疼痛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家骧,樊碧发,薛福善.临床疼痛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
[2]长伟,孔繁星,李松柏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MRM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解剖学研究,2012,34(2):121—124.
[3]梁伟坚.水针注射法对颈椎病疗效观察.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3(7):199.
[4]王达建,王新敏.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实用疼痛学杂志,2004,12(1):5~7.
[5]张明柱,马丽敏.腰椎间孔穿刺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山西中医,2009,25(1):29.
[6]刘建国.颈腰痛治疗液抗菌效能观察.颈腰痛杂志.1997,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