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中医院(吴江第二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221)
【摘要】目的:对中医针灸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考虑研究对照需求,纳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1例参与此次研究,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予以中医针灸疗法;同期纳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1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此次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面部神经功能分值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面神经功能分值改善情况较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对患者病情症状的改善以及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中医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333-01
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中医将其归为口僻、口蜗的范围,患者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面部瘫痪等为主,治疗不及时可并发面肌倒错、痉挛等,加重患者病情[1-2]。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治疗方面,西医治疗效果明显,然而容易复发。我院就中医针灸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考虑研究对照需求,纳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1例参与此次研究,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予以中医针灸疗法。其中男性有11例,女性有10例。年龄为19~66(44.1±1.2)岁。病程为1~9(4.1±0.2)天。同期纳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1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9例。年龄为18~69(45.2±1.5)岁。病程为1~8(4.4±0.1)天。数据检验显示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对患者水肿进行治疗,予以抗病毒、神经营养,改善患者微循环以及代谢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吹口哨、露齿、皱眉、闭眼、鼓腮、举额等训练,每次持续5分钟以上。同时指导患者对面部进行按摩。
实验组患者同时予以中医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结合局部近取、循经远取得方式进行针灸。前期主要予以浅刺,治疗1周后调整为透穴平刺。主穴为太冲、合谷、凤池、错风、颊车、地仓,结合患者病情症状确定配穴,唇沟歪斜患者增加承浆;面颊板滞患者增加巨谬、四白;鼻唇沟平坦患者增加禾谬以及迎香;目不能合患者增加阳白、攒竹、照海;鼻中沟歪斜患者增加水沟。持续治疗半小时[3]。
1.3观察指标
(1)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表现消失,面部肌肉活动恢复正常,H-B检测显示结果为I级;
(2)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表现基本消失,面部肌肉活动显著恢复,H-B检测显示结果为II级到III级;
(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
同时对两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评分结果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分值的变化,分值为1~6分,分值越高则面部神经功能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9.0,计量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χ2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描述为x-±s,计数资料描述为%,若数据处理结果显示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中医指出,周围性面瘫主要因风热、风寒、脉络空虚乘虚导致面部筋脉受累,气血阻滞,导致经津失养而发病。中医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主要具有化瘀活血、通络疏风、调节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指出,针灸疗法能够使局部缺血水肿得到改善,使周围面神经损伤得到修复和再生,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同时对患者血液循环改善有积极意义。
研究得出,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面神经功能分值改善情况较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王明明,蔡圣朝,黄雪珍.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50-52.
[2]陈衍名.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108-108.
[3]廖思敏.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