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探讨

黄雪虹

黄雪虹

身份证号码:450104197510170023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由以前的继电器、RTU时代到现在变电站二次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微机化,微机保护、微机监控装置在变电站中被广泛采用,推动了电力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模式及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关健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经过十多年历史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已全面铺开,在现代电力系统的各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建设高度可靠、有效可控的现代化无人职守变电站已势在必行。无人职守变电站的测量、控制及电量采集均应由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应能方便地在远方完成对变电站的自动监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综合化、系统结构微机化、测量显示数字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1.1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1.2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1.3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特点

2.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使之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咯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

2.2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为简化系统,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运行的面貌。使得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路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0现场接口,通过网路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2.3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2.4自动化的继电保护

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1)基本设置。(2)故障记录。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跳闸记录。(3)存储多套定值。便于定值之间切换。(4)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5)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新动向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

3.1保护监控一体化

这种方式在35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中已普遍采用,今后在110kV及以上的线路间隔和主变三侧中采用此方式也已是大势所趋。它的好处是功能按一次单元集中化,利于稳定的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对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性能效率比。其目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种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要求极高,否则任何形式的检修维护都将迫使一次设备的停役。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高,这也是目前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还采用保护和监控分离设置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冗余性、在线维护性设计的出现,将使保护监控一体化成为必然。

3.2人机操作界面接口统一化、运行操作无线化

无人无建筑小室的变电站,变电运行人员如果在就地查看设备和控制操作,将通过一个手持式可视无线终端,边监视一次设备边进行操作控制,所有相关的量化数据将显示在可视无线终端上。

3.3防误闭锁逻辑验证图形化、规范化、离线模拟化

在220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动操作设备日益增多,其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将紧密结合于监控系统之中,借助于监控系统的状态采集和控制链路得以实现。而一座变电站的建设都是通过几次扩建才达到终期规模,这就给每次防误闭锁逻辑的实际操作验证带来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一次设备停役的情况下模拟出各种运行状态来验证其正反操作逻辑的正确性?图形化、规范化的防误闭逻辑验证模拟操作图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作,其严谨性是建立在监控系统全站的实时数据库之上的,使防误闭锁逻辑验证的离线模拟化成为可能。

3.4就地通讯网络协议标准化

强大的通讯接口能力,主要通讯部件双备份冗余设计(双CPU、双电源等),采用光纤总线等等,使现代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各种智能设备通过网络组成一个统一的、互相协调工作的整体。

3.5数据采集和一次设备一体化

除了常规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开关状态等信息采集外,对一些设备的在线状态检测量化值,如主变的油位、开关的气体压力等等,都将紧密结合一次设备的传感器,直接采集到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高技术的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应用,必将给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带来全新的模式。

4、结语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对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管理和无人值守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对巩固和加强电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和战略地位,都具有十分迫切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江智伟.变电站自动化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