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二中余学一
一、引导学生突破几何语言关
几何语言具有简洁明了,概念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尤其对于初中生开始学习时,几何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教师可结合课程进度,编一些几何句子给学生练习,通过辨析掌握几何语言,使学生认真对待几何语言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不断地探求和领会语言在几何中所蕴含的新内容。语言训练要遵循“逐步培养,相互结合”的原则,具体做到:
1.在“基本概念”部分主要是结合概念教学进行文字语言的训练,以描述语言为主要;
2.在“相交线、平行线”部分进行简单的符号语言的训练,并结合推理训练进行将文字语言改写成符号语言的训练;
3.“三角形”部分重点训练推理语言和作图语言,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相结合,口头叙述和书面练习相结合。
二、引导学生突破几何概念关
几何概念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应以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即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以及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进行直观感知,过滤到抽象思维,从而理解概念。具体做到: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概念,如教学直线时,可以借助学生已熟悉的数轴,引导学生理解直线是向两方延伸的。
2.联系实际,通过操作实践理解概念,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先动手拼一拼三个内角的和;让学生动手折叠图片,理解全等形及其对应元素和轴对称图形。
三、引导学生突破几何图形关
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学习几何更离不开画图、认图。利用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它的性质,反过来,画(或作)图的方法是几何研究的成果。借助图形可以使许多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形象直观化,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应重视抓好学生识图,画图,作图和从图形总结定理的能力。具体做到:
1.识图就是要会看图,看变式图,看复杂图;从平移、折叠、旋转等多角度观察;会拆图,拼图,排出干扰,找出所需图形,如任意三角形不可画成等腰三角形;又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训练学生学会看图,从中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而且渗透平移、翻转、旋转等数学运动思想。
2.画图(或作图)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要求学生会利用工具,根据几何语言或模仿已知图形准确画图,画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图形的几何语言表述法,画图技巧,常用方法等。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观察图形所揭示反映的内在数量关系及数量关系的图形化训练,这样可加强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学生对几何的公理和定理的形成理解
几何公理和定理是几何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它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形成过程,可接受性和运用练习。切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只会用,而不注重定理的推导,这样,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注重几何的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是指置换、变更、转向、迁移等,是发散的意思。即在原命题的基础上进行挖掘、联想、拓宽加深,做到知识板块之间的互相渗透,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综合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绝大多数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具体做到:
1.旧题换新意,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课本有些例题、习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综合运用知识点方面有些不足,复习效果不大。因此,将这些例题、习题进行加工,将原题从一种知识体系置换到另一种知识体系,就能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变更法。对一个数学问题,可分解为三个基本成份:⑴问题的条件,⑵根据所学的知识体系向结论过渡(通过学过的公理、定理、性质等条件),⑶问题的结论。如果对三个基本成份作一些改造和变化,对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加工挖掘,适当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由特殊到一般进行推广,则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数学命题。若教师平时能有意识地这样训练学生,让学生接触并思考类似的题型,那么日积月累,学生对一些难题就能驾轻就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已知: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点,且BP=3PC,Q是CD的中点,求证:△ADQ∽△QCP
变式命题一:把条件“BP=3PC”改为“PQ⊥AQ”,同样可证明△ADQ∽△QCP。
变式命题二: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AD边上中点,连结BE,过E作EF⊥BE交DC于F,连结BF.
⑴若DF=a,求正方形的边长;⑵求证:BE2=AB?BF.
3.图形演变法。对几何中各种可能变化的图形(变式图形)进行归纳、总结。能增强学生分析复杂多变的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速度。例如,相交弦定理的图形、
弦切角定理的图形、切割线定理的图形间的演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