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情绪特征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3

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情绪特征探析

马军喜,曾敏峰

马军喜;曾敏峰(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绍兴312000)

摘要:基于我校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联合培养过程中造成研究生积极乐观情绪和烦恼焦虑情绪的共性和个性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与思考,提出了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不佳情绪引导策略,期望对提高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绪特征;研究生;联合培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38-02

0引言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依托于办学条件较好、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非常普遍,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往往把联合培养形式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提升和今后申请研究生教育的积累。绍兴文理学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绍兴,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承担起为本区域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起步于2002年,已分别与兰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87人,包括化学、纺织、中文、数学、物理等十多个学科专业,现在校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30多名。

目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这一群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现状往往较少受到各级研究生教育参与者的关注,对于他们的情绪特征、心理调适、压力释放等,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为调研对象,对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典型情绪特征,即积极乐观情绪和焦虑烦恼情绪,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产生积极乐观情绪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研究生的人数规模往往都比较大,有的高校研究生总人数比本科生还要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1],在校研究生的人均生活待遇、学术资源和受指导力度等正逐渐下降,造成研究生作为学生个体的优越感正逐步消失。而到了联合培养接收学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基数少,导师、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在各个方面都给予较多的关照,使很多研究生产生了在原培养单位没有体会到的优越感,易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过联合培养,大多数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得到大幅减轻

研究生的年龄层次基本上都在23周岁以上,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迫切希望独立,如果自己有其他方式的话,大多数研究生一般选择不靠家庭经济资助[2]。现在,一般高校研究生月生活补贴在200-300元,很难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一些自费生、贫困生经济压力更大。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而言,对方培养高校的生活补贴都会照发,联合培养接收单位一般还会在经济上给予研究生进一步的资助,这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月可以领到两份生活补贴,加上联合培养接收单位导师的一些科研津贴、差旅费报销等,基本上每月可以达到800元左右,可基本满足生活需求。这样,研究生可以比较安心的进行学习和科研,不用将精力分散到兼职等其他活动中去。

1.2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有较高的认可度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在校生的层次主要是二本和三本学生,几十个研究生在全校万人规模的本科生中当属凤毛麟角。学院、学校的各个部门对研究生往往非常重视,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对他们在生活住宿、配套公共设施等方面会给予更多的便利;同时,很多在校的本科生也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一定的敬慕心理。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接收高校可以体会到在原培养高校很难得到的高度认可度。

1.3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所在区域就业有优势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都是与地方经济特色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联合培养招收研究生较多的学科,这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有的就来自于当地企业合作的应用性课题,而地方企业需要大量的能和当地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研究生就业的消化能力很强。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我校的化学学科点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开展的就是化学制药、纺织品化学改性等与绍兴产业关系密切的课题,毕业后留在绍兴知名企业工作的不在少数。此外,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大部分位于各经济发达省份的地级城市,不同于省会城市高校林立、毕业研究生扎堆的状况,各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数量少,实现当地就业相对容易。

1.4与接收单位导师沟通频繁,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目前,由于研究生每年以较快的速度扩招,在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导师的人数的增长远不及研究生人数增长,研究生的师生比较低,一个导师常常可以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对研究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联合培养单位,许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导师,却苦于有课题而招不成研究生,一旦招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工作会倾注巨大的热情,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受到的直接指导明显多于对方培养高校。这种频繁的学术沟通往往还可以进一步延续到日常生活,在研究生和导师间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2产生烦恼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

然而,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竟是“贴牌”生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程序、就业管理等环节还是要纳入对方培养高校的管理。并且,由于学科分散、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等客观原因,地方高校往往缺乏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或不健全的地方。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在接收单位的研究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加上在接收单位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易滋生心理上的烦恼、焦虑、急躁等不安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术氛围的缺失这是大部分联合培养研究生来到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心理落差最大的地方。由于办学定位和层次的差异,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学者讲学等学术活动很少,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失去了很多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动态的机会,知识面相对变窄,只熟悉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这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此外,由于每个专业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有限,课题组数量少,导致同专业硕士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不多,缺少原先课题组师兄弟之间相互观点的碰撞。久之,造成自己在学术上的孤独感。

2.2研究生社团活动和政治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当前,大部分研究生除了搞好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之外,还有很强烈的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政治上的追求。由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在本校,一般高校对在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干部培养、研究生入党申请与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都不予认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认为在这些方面的弱势对其在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易产生忧虑情绪。在这一点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高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同。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前几年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数少,来源单位分散,这个问题不明显,只是由学校学科处负责联络组织少量的社会活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也不甚重视。近来,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逐渐凸显,我校也正采取各种措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3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管理过于依赖导师个人由于研究生规模小,地方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中,基本上以导师个人管理为主,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而地方高校的导师在管理能力、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一旦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的情绪影响很大。

2.4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地方高校虽然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在图书馆、实验室、测试中心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很大,但大多围绕满足本校本科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建设,还有很多方面不能很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比如,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不健全,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偏少,先进分析仪器缺失等。因此,联合培养研究生容易滋生“思校”情绪,喜欢回原学校开展论文工作。

3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佳情绪引导策略

地方高校在没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前,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必将继续存在。在研究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肯定这种培养模式给研究生带来积极情绪因素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产生的不佳情绪影响因子,通过研究生、双方导师、接收学校、原培养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不佳情绪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排解。主要策略有:

3.1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一般在原培养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时候就已将名额定下来,因此,原培养高校的有关部门或联络导师要主动事先给有意向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分析联合培养的利弊,详细介绍接收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导师的学术方向及水平,使学生对联合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3.2地方高校应积极为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学习和科研环境光靠生活补助上的一定改善,对于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是缺乏持久吸引力的,不少研究生担心地方高校的学习、科研条件不好会耽误自己的学业[3]。因此,地方高校要着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引进高水平的科研设备和创新人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向各级重点学科倾斜。这样,才能逐步打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疑虑情绪。

3.3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和遴选工作。对于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地方高校不能将研究生放任由导师个人管理,要有定期的监督和回访,加强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从严遴选优秀的导师进入导师队伍,一定要受到对方培养高校的资格认可。这样,原培养高校对输出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才会放心,研究生自己也会对顺利完成学业充满信心。

3.4通过两校联动,建立一系列适应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地方高校应在原培养高校的指导配合下,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规范学生档案,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与对方培养高校的相关支部达成共识,临时将研究生党员信息转入接收高校,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出台各种评奖评优制度,对于各方面表现出色,达到原培养高校各种评奖标准的学生,颁给双方共同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建立双方导师和对口部门定期交流互访制度,促进彼此了解和相互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充分享受到联合培养学校双方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13-114.

[2]吴武洲,林伟连,曾敏峰.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如何解决[J].中国研究生,2004,(1):57-58.

[3]吴超,明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