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芳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730100
摘要;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这种不良心理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它严重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分析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厌学表现和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矫正其厌学情绪成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的一项任务。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英语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
一、厌学情绪的主要表现
厌学在农村高中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最大杀手。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时常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英语失去兴趣,恐惧和厌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对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有极大危害。
二、农村高中生英语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长方面的原因。
(1)家长教育观念不当。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家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父母因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科学教育观念,加上家庭经济困难、终日为生计奔波,而缺乏和子女的心理沟通,疏于对子女的教育;还有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这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没人监管,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容易出现厌学心理。
(2)望子成龙,分数至上。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过于迫切,希望孩子有出息,于是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周末,寒暑假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牺牲大量休息时间,结果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一旦考不好,就批评打骂,这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基础。我校是一所县城高中,虽然地处县城,学生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县城两所初中及附近的农村和山区,就我班学生情况而言,大约65%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薄弱,都认为英语单词难背,语法规则太难,阅读文章看不懂。虽然努力尝试改变现状,但成绩难有起色,多次失败的经历和挫折,让学生感到羞愧和自卑,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对该科甚至该老师出现畏惧和厌烦的情绪,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2)意志薄弱,耐挫力差。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持久的意志过程,具有明显的单调性和持久性。由于初中英语内容少而简单,学习较为轻松,但进入高中,随着学习内容增多和难度加深,他们发现英语不容易学就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学生目标不明确,没有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勇气,遇难而退,意志力薄弱,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
3.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记忆,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这种授课方式毫无新意,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即使本来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会慢慢失去兴趣,其厌学心理愈积愈重。
三、克服农村高中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对策
1.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薇珥曾说过“很多时候孩子有病,但父母需要治疗。”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改变孩子的命运轨迹,化解孩子的成长危机。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避免增加其心理负担,及时疏导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心理问题。
2.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迫切要求。农村的英语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话题作为教学突破口,多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和竞争机制,努力消退他们长期形成的畏惧心理,建立正常的心态参加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意识到英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学。例如,在严肃的教学中,运用幽默、歌曲、游戏或肢体语言等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能。
3.情感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寓爱于教学中,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出不懈努力。对学习英语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或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化解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耐心解答和指导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师生关系必然亲近,增加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爱师的感情。
4.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农村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感觉无趣、没有信心、恐惧、厌倦等心理,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