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261300
“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提问要问得巧妙,方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精心设计。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传统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问,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今天同样离不开问。这就对“问”,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问得巧、问得有艺术、问得有价值。因此说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的问,巧妙和启发性的问,问到妙处方能成渠。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和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去创设问题情境。
如上《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这样设置:课初通过多媒体循环展示着被日本炮轰过的废墟图,播放着防空警报,警报的蜂鸣声和图片中的断壁残垣、尸横遍地给学生以震撼,犹如身临其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接着问: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在沈阳的上空就响起这种警报,你知道为什么吗?历史上的今天这里又发生过什么事?由此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就产生了。
二、把握提问时机,做到恰到好处。
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在实施课堂教学提问时,除了讲究“适度”外,还十分追求“适时”。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的:
1.从知识的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如在新旧知识重新组合成新知识处提问。在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时,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苏联的分裂趋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这与学生平常理解的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认识相冲突。这时抓住问题的时机,联系旧知识——同时期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进行比较,形成新的知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政策的制定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2.从教学的角度来把握提问的时机。
(1)在教材的关键处提问。如《西安事变》一课,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扣押,军队里出现了“杀蒋”、“放蒋”的争论。借此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抓住了蒋介石,是杀还是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会共产党的伟大。进而归结:经过共产党的努力,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趁机问:为什么是初步形成?那什么时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便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禁不住要往下读,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2)在教材的疑难处提问。在疑难处,通过教材巧妙地提问,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甚至富于情趣。总之,教师要精心捕捉课堂提问的时机。
3.讲究提问方法,切忌“满堂问”。
在课堂教学中否定了“满堂灌”之后,切忌转变成“满堂问”,那样有时会起不到提问应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会被老师问得头昏脑胀、哭笑不得,甚至学生答非所问,或问而不答,满堂鸦雀无声,令人好不尴尬。课堂提问也不宜“连珠炮”式地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因此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法,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不同的提问。
如: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突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对比区别法,通过比较分析,归结出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发问,揭示历史本质。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质疑。用学生的口将问题问出来,效果会更好。这样既有利于在比较中理解和巩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辨析力。当然,提问的方法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注意问题的难易,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层次,要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各异以及教学对象不同,课堂提问也无一定之法,全在教师用心为之。
提问,是课堂中极富艺术性的教学环节。提问问得妙,足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勤于思考,足以增加学生想象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勤于钻研,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