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中青年多发,皮损形式多样,且面部痤疮的皮损极大的影响面部容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西医外擦药剂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治,病情反复。本文从中医角度,从内因着手,探索湿热型痤疮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思路。
【关键词】湿热宣上走下治气温药和之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1-0283-01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病,在人体皮肤上可表现为粉刺、丘疹、囊肿、脓疱、结节、瘢痕等。好发于面、胸背部。中青年多发,发生于青春期的痤疮又叫“青春痘”。因痤疮常发生于面部,影响面容美观,对心情以及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痤疮与内分泌失调、细菌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从祖国医学角度出发,痤疮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关系密切,与湿、热病理因素相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其华在毛,在体合皮。若肺的功能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能得到有效布散,反之聚而成湿。若体质热偏盛,湿夹热上熏头面,蕴蒸肌肤,腠理气机不畅,湿热郁积而成痤疮。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心主血脉,属火,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若心火亢盛,其热炎上,郁于面部,而成痤疮。《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喜燥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不能输布,聚而成湿,湿邪困脾,脾困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湿不得散布之象,无限循环,湿聚郁而化热,湿热上蒸头面而成痤疮;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若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不利,郁而化热。肾为封藏之本,主水和气化。肾气亏虚,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不得布散,内湿形成,郁而化热,亦可发于表而成痤。肝肾功能失调的痤疮,常与情绪相关,且女性患者居多,常伴见乳房胀痛,经前明显或加重,痛经,月经紊乱,痤疮经前明显加重,内分泌检查常常提示睾酮偏高,雌二醇、孕酮水平低下[1]。
从病理因素来说,痤疮主要责之于:湿、热。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旺于夏季。火热性质的痤疮,好发人体上部,以头面部、胸背多见,夏季明显高发或有加重。故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与热,异名同类,都为阳盛,炎上,致病机理也基本相同。火热之邪,易入血分,可以聚集于人体局部,腐蚀血肉,形成臃肿疮疡、痤疮等,形成肉腐成脓的外在现象。局部红肿热痛是火热痤疮的特征。
湿为阴邪,是长夏主气。长夏,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也是湿热型痤疮多发、加重的时期。且湿性粘滞,易兼他邪。粘滞指:一指症状。湿性粘滞,临床症见排泄物滞涩不畅,大便不爽,舌苔滑腻等。二指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故难速已”。明确的指明,湿邪致病难速愈,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湿邪阻滞,气机受阻,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痤疮。且长夏主湿,是在夏秋,阳热尚盛,所以,湿常兼热邪合而为病,湿热蒸腾而成痤疮。
治疗思路:
针对湿热这两个主要病理因素,以“清热除湿”法为基础,综合“宣上、走下、行气与温药和之”的思想来施治。
宣上:《黄帝内经》言“在皮者,汗而发之。”肌肤上的疾病,可通过走上的方法来治疗,此处“发”不单为发汗之意,而是指凡是可以驱邪外出,向外发散的方法,如发汗、宣散、透散之法。湿热型痤疮病位表浅,再因有热邪,故选用辛凉发汗,轻清宣散的药物。特别是肺热重者,以宣散肺气,辛凉发汗为主,借助发汗向上向外透散的趋势,消除水湿,使其顺热邪炎上向上之势,透散于体表之外。临床上,常见到,发散之力太过,患者痤疮不减反增,此乃湿热之邪向上向外透散现象,此为佳像,但是,此法常不受患者接受,因为痤疮越多,皮损面积就越大,特别是在面部,有损美观。暂且不说透散湿热之邪的时间长短,就痤疮愈后的疤痕、色素沉着,极大的影响容貌美观。为此,宣上发汗透散之力应当以不增加或少量增加痤疮为度,并兼以走下的治疗方法。
走下:湿热走下,途径有二。一走前阴:通过利小便来泻热除湿。《医学正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首次精辟的将淡渗利湿之法概括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该书为明·虞抟所撰。其实,以小便来利湿在临床应用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曰“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取其利小便而实大便之义。唐·王冰在“湿淫所胜”下注曰:“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2]临床上用利尿除湿的药物,配伍清热走下的药物,是湿热二邪从小便出;二是后阴:利湿之时,佐以清热泻下之药,使邪从大便出,湿携热共下,热随湿同去。
治气:一行气。“治湿不治气,非其治也”。湿邪为病,常阻滞气机,升降失调,水湿聚集,继续阻遏气机,水湿与气机不畅互为因果,由此往复,无限循环。所以“治湿之道,行气为重”。气行则湿化,湿化则气行,所谓“流气化湿”。所以,肺气不宣者宣肺,肝气不舒者疏肝。二补气。脾气不足者补益脾气,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只有脾的功能良好,才能布散运化水湿。
“痰饮之为病,温药和之”。痰饮与湿同为阴邪,痰饮与湿只是不同阶段的病理物质表现,有相似的病理性质,可以求同存异,以“温药”来消除湿邪。因是湿热之邪,组方以寒凉药为多,为防药性过于寒凉,适当配伍少量温药“和”之。“和”,辅助,调和之意,辅佐以温性的药物。湿热痤疮多用寒凉药,一易伤脾胃,损脾致湿;二湿为阴邪,遇寒则凝,凝而不化,郁阻气机,故辅佐以温性药物,一则温补脾阳,助运水湿,二则温药燥湿,直接消除湿邪。
综上,湿热痤疮,与五脏、与湿、热病理因素紧密相关,治疗从宣上、走下、行气、温药和之这四个方面来全面考虑。同时,注意平时的调护,合理的饮食,多食富含植物纤维和低加工食品的饮食【3】,少食辛辣厚味、甜腻、奶制品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局部避免用手挤压,以免手指病菌引起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排除体内毒素;注意睡眠;调节心情,避免过度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罗辉,王玉英.王玉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37-1338
[2]堵吉,谈勇.“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考证[J].吉林中医药,2012,32(1):8-9
[3]CLARKAK,HAASKN,SIVAMANIRK.EdiblePlantsandtheirinfluenceonthegutmicrobiomeandacne[J].IntJMolSci,2017,18(5):E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