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西昌市第一初级中学,四川凉山6150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从而探究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力;培养
21世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教育正处在一场巨大的变革之中,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步为教育界广泛接受。教学过程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目的,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该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过程除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外还必须采用特有的实验教学手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化学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严谨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独立负责的人生态度和实践动手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根据青少年喜欢新事物这一特性,对化学实验现象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再经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结论,促使学生养成用科学观察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观察是为思维打基础的,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化学领域所研究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如原子、分子、化学键以及很多反应机理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型知识,这就需要认真科学地观察宏观现象,进而去认识微观结构。
现行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的特点是以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新课改前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以及现在新课改后的“探究性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都需要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实验做起。这也就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科学观察。
例如,在探究锌、铜、镁的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分别在放入这三种金属的三只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后,就要仔细地观察和对比:有无气泡的产生;气泡的多少;没有气泡产生的是什么;气泡少的是什么;气泡多又是什么,从而得出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又如,在鉴别氨水、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四种溶液的实验中,不光是要观察药品,还要扇闻药品气味,先鉴别出来两种药品。而另外两种药品要分别在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那么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
当然,在化学实验中不仅有这种简单的观察,还有实验反应前后药品量的观察、药品颜色变化的观察、颜色深浅的观察、颜色生成的观察、颜色消失的观察、颜色对比的观察、正确取用药品的观察、倾倒溶液的观察、正确实验操作手法的观察等。学生就会从这些正确观察、科学观察中学到一些知识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及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就需要排除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本着严肃的科学态度,对观察对象进行反复、仔细地观察,从而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北宋的张载曾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者须疑。”作为教师,不仅要会“解惑”,还应该会“布惑”,即“设疑”。“设疑”不是为学生学习制造障碍,而是以此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有利因素,指导学生有目的、反复、系统、周密地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学会研究化学学科的特有规律,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作用不仅局限于化学学科学习的范畴,它还将衍生到无穷无尽的领域,为学生的成长拓展了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