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岩崔丽萍张明香(辽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10006)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6-0436-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75例肝衰竭伴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可促进腹水消退。
【关键词】肝衰竭腹水中西医结合疗法敷脐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死率极高,在我国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引起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而肝衰竭诸多并发症中腹水,腹膜炎又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腹水多为“难治性腹水”。中药敷脐配合常规治疗治疗肝衰竭之伴有腹水患者75例疗效明显。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肝衰竭诊断标准[1],:治疗组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32~69岁,平均46.7岁;对照组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31~68岁,平均47.5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性谷胱甘肽、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或血浆;口服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塞等对症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中药敷脐,组成为黄芪30g,白术、茯苓各20g,泽泻、猪苓、大腹皮各15g、桂枝6g,滑石40g,研磨成末,每日1次适量敷脐,20天为一个疗程。
2疗效观察
2.1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时,腹水消失;无效:失,腹围不减小,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显效:腹水明显减少,未完全消失;好转:腹水减少50%以上,未能完全消失;无效:腹水无消退或恶化者。
2.2结果两组比较,腹水消退情况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出现电解质失衡的概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1两组治疗后腹水消退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出现电解质失衡的比较例(%)
注: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无肝衰竭的概念,属祖国医学谓之“急黄”、“瘟黄”、“鼓胀”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为急黄也”。中医学认为肝衰竭的病因乃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其病位虽在中焦肝胆脾胃,但因热毒炽盛,弥漫三焦上可犯肺逆传心包,下必侵及肾、小肠、膀胱,病机错综复杂。肝衰竭所致腹水为肝功能失代偿的突出表现,而腹水的形成是诸多因素所致,门脉高压是其形成基础,此外与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代偿途径的激活密切相关。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与门脉压增高,导致血管床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液中水分与淋巴液易外渗形成腹水。一氧化氮等合成增多,使血管阻力下降,呈高动力循环状态。另外肝衰竭时肝细胞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脏灭活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作用减弱,也有助于体内钠潴留与腹水形成。研究表明腹腔液体重吸收有很大限度,但在单纯放腹水后,腹水形成却非常迅速,甚至是腹水重吸收量的3·1倍[1]。此外,腹水常会伴有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内毒素血症而使利尿、抗感染、放腹水或腹水浓缩回输等的治疗效果受到较多局限,且有的治法存在较明显的副作用。
脐为任脉要穴,与督脉命门相应,任督经气相通,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亦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为经脉之海,任督冲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联系全身之经脉,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2]。而肝硬化腹水病理生理特点使中药敷脐疗法有特殊意义,脐部血管丰富,门静脉与脐静脉、腹壁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形成通道,更利于敷脐药物经过该侧支循环进入血流而发挥作用。此外,肝硬化腹水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菌群失调,内毒素生成增加,而硬化的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减退,易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3],而内毒素血症往往是难治性腹水的原因之一,中药敷脐可促进肠道蠕动与气体排出,缓解胃肠静脉血瘀,改善内毒素血症与肾功能,提高利尿药物效果[4]。脐部的血管分布非常丰富,脐中含有腹壁动、静脉分支,药物渗透性强,吸收快。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门静脉,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5]。有资料表明不断刺激脐中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提高免疫机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防病治病。此外,脐下组织表皮角质层较薄,又无脂肪组织,屏障作用差,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通,内与小肠相连,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敷脐可通过经络传导、药物的吸收代谢及神经调节而发挥整体调节,也可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达到治疗效果。敷脐治疗腹水最早见于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则肿消”。外治专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精辟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敷脐作为一种外治疗法,有着中药内服及西药疗法所不具备的特点。敷脐疗法不仅简、便、验、廉,而且毒副作用小、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能通过局部刺激与整体调节两条途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漆德芳.肝硬化腹水.见:漆德芳主编.肝硬化.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478~486.
[2]徐化君.敷脐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光明中医杂志,1997,12(3):54~封4.
[3]孟申,漆德芳.肝硬化与内毒素血症.见:漆德芳主编.肝硬化.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146~148.
[4]雷陵,刘家友,张一梅.消臌舒腹散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杂志,1995,4(1):20.
[5]李忠,苏淑茵,金容完,等.中药透皮吸收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