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对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级全日制本科护生54人,将其分为17个小组,每组选配1名导师进行指导,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其临床素养及科研能力。在研究开始前及实施2年后对护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统计各小组的科研活动情况及成果。结果:研究开始前护生的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得分为(53.59±13.71)分,2年后为(82.04±1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9,P<0.05)。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撰写论文,取得一定成果。结论:“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378-03
TheInfluenceofEarly-Team–Tutor’sTrainingModeon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
LiuChang1,TianHongmei2,LiLi1
1.NursingSchoolof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2.NursingDepartmentofAffiliatedHospitalof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NanchongSichuan,637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Early-Team–Tutor’sonthe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of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MethodsSelectedGrade2014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n=54),pidedinto17groups,eachgroupmatchingatutor,thenursingstudentscancontactwithclinicalpracticeearlyandcarryoutscientificresearchactivitiestodeveloptheirresearchcapacityandclinicalliteracy.Theresearchcapacityofnursingstudentsweremeasuredbeforestartingresearchand2yearslater,thencomparedthescoresandcountedtheresearchactivitiesandresultsofeachteam.ResultsTheresearchcapacityself-ratingscalescorewhichmeasuredbeforestartingresearchwas(53.59±13.71)points,and2yearslateritwas(82.04±12.67)poin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11.199,P﹤0.05).Eachteammemberinvolvedinresearchactively,theywrotepapersandachievedcertainresults.ConclusionTheEarly-Team–Tutor’sabilitytrainingmodelcanimprovetheresearchcapacityof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effectively.
【Keywords】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Scientificresearchcapability;Trainingmode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的护理人才多注重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科研能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有文献报道,本科护生整体科研能力较低,科研意识不足[1,2]。为提高本科护生的科研能力,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我院在对各年级本科护生、护理教师及护理专业辅导员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早期-团队-导师制”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并将其付诸实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我院2014级的全日制统招护理本科生,因研究开始于2015年4月,当时护生处于大一第二学期。纳入标准:对护理科研感兴趣且愿意参加本研究的大一护生。研究组对报名者逐一面试,学生应保证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同时具备端正的参与态度、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面试通过则正式录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建立档案开始记录和测评。共纳入54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50名;年龄18~20岁。
1.2实施方法
1.2.1“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介绍核心理念为:“早期”、“团队”、“导师制”。①早期:即早期培养护生的科研意识,让护生早期接触护理实践和临床科研,锻炼其临床思维及科研意识;②团队:将54名护生分为17个小组,每组3~4人,各小组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及分配任务;③导师制:选取学校附属医院的皮肤科、肿瘤科等科研气氛浓、具有医疗护理优势与特色的重点科室及与学校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践基地,在各基地遴选导师17名,分别指导17个小组。在本研究中,导师由取得研究生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曾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过3篇论文以上,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愿意承担此工作的临床护理教师担任。为保障培养质量,学院对导师的工作制订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及质量控制标准。导师负责对小组的科研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培养护生的科研能力及护理实践能力。
1.2.2实施过程小组活动需护生选择课余时间参加,导师根据小组具体情况制定实践计划及活动安排,师生可通过座谈会或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科研实践活动包括以下阶段。①熟悉环境:护生跟随导师进入临床及社区,首先熟悉护理工作环境及内容,如临床科室病人的晨晚间护理、出入院护理、护理查房及健康教育等,或社区病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家庭健康服务等。此阶段历时约6~9个月;②选题: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关键步骤,导师应引导护生结合临床实践,多动脑、勤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阅,最终确定选题。选题内容应具体化,避免过大及好高骛远,完成时间以9~12个月为宜。③课题设计及实施:护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的总体设计,如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等。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始实施,如遇具体问题可咨询导师,定期汇总实施情况,最终完成课题研究。④论文书写:小组成员可从课题的不同角度撰写论文,导师指导其修改完善并选择杂志社投稿。⑤课题研究告一段落后,小组可重新选题开始新一轮的临床科研活动,也可以延续之前的选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3评价方法
1.3.1科研能力自评量表采用潘银河编制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3],该量表包括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资料处理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6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满分120。总分>80分为高水平,40~80分为中等水平,<40分为低水平。该量表Cranach’sα系数为0.861,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研究开始前及实施2年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并比较,两次均发放及回收有效问卷54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1.3.2各小组参与的科研活动及成果统计统计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课题申报及撰写论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量表研究前后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学生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前后两次得分比较
学生前后两次的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实施2年后得分高于研究开始前,各项目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学生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前后两次得分比较(x-±s)
2.2各小组成员参与的科研活动及获得成果情况
截止发文前,17个小组中,有8组已完成第一轮科研活动,另外9组的科研活动也接近尾声。各小组在此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申报书10份,获校级科研立项3项。各小组共撰写论文19篇,已发表2篇,有5篇被收录待发表。15人参加了学校于2016年举办的“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胜奖2名。有11人除小组课题外还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
3.讨论
3.1“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生的科研能力
“早期-团队-导师制”即护生在大一时期就以团队形式跟随导师尽早进入护理实践。本研究中,护生结成小组,跟随导师进入临床科室或社区中,参加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能较早熟悉护理工作环境及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从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开展初步的科研实践[4]。如某小组的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出入院宣教时,因内容过于繁杂,患者理解记忆困难,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该组护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护士及住院患者的看法及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相应疾病的患者出入院宣教卡片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患者对出入院宣教的满意度。在护理科研实践过程中,护生通过仔细观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因而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文献检索、问卷修订、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各项科研技能。如表1所示,研究开始前,护生的科研能力得分为中等偏下水平,与已有的调查结果相似[5-7],实施2年后,护生的科研能力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等,科研积极性提高。
3.2“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可增强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价值观
护生早期进入临床护理或社区护理实践中,在导师的带领下可直观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性质及内容,有助于形成对护理工作的正确认知及角色体验[8]。导师在护理病人时,可向护生讲解并提问,引导护生结合实际病例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护生对于发现的未知问题,可主动查阅资料或询问导师。通过观察学习,护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护生通过现场观摩导师与患者的互动过程后,可尝试与患者进行沟通,在晨间护理时主动问候患者并介绍自己,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求,观察患者皮肤受压情况,并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疑问等。在此过程中,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均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护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护理科研的内涵及其与护理实践的关系[9],意识到护理事业大有可为,在科研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护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得到稳固提升。
研究表明,“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临床护理实践为依托,让护生以团队的形式尽早进入护理实践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可早期培养护生的科研意识,有效提高其科研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达到了护理本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玉娇,喻丹,杜春林,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3C):1071-1073,1094.
[2]赵龙,韩爽,卢彪,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4):64-66.
[3]潘银河,程金莲.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的修订[J].护理研究,2011,25(5A):1205-1208.
[4]黄明君,张静,何凌霄,等.矩阵式临床综合素质团队教育模式培养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初探[J].护理学杂志,2014,29(2):57-59.
[5]王欣鹃.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调查及对我国高等学校护理教育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3,27(7B):2084-2087.
[6]刘巧艳,施俊.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11A):3908-3910.
[7]汤佩英,李海燕,钱火红.护理专业实习生科研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0B):3227-3228.
[8]谢晓冬,李小红,岳鹏,等.护理本科生毕业科研带教的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1):2568-2570.
[9]赵巧玉.纪代红,吴之明.互动式教学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0):12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