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12例临床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神经梅毒12例临床报道

谢杰

谢杰(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合浦536100)

【摘要】目的:通过报道神经梅毒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诊疗上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诊治的神经梅毒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均有脑萎缩、梗死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率75%,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100%阳性;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6.7%,细胞数增高阳性率58.3%。结论:脑脊液TPPA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脑脊液TPPA检测也可以呈阳性结果。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性传播依然是神经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神经梅毒;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6-0131-01

神经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属3期梅毒。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神经梅毒也开始随之升高。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如诊治不及时可危及健康,重则致死,轻则致残。

为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现对我院神经内科于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神经梅毒12例,均符合神经梅毒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5-85岁,平均56.5岁。30-50岁5例,51-79岁6例,80岁以上1例。10例男性均有不洁性生活史,2例女性中1例有不洁性生活史,1例配偶患有冶游史。诊治前11例均未经治疗,12例中有11例均无明确梅毒感染的皮肤及黏膜改变。所有病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

1.2临床表现头痛、头晕3例,记忆力下降10例,智力减退、痴呆6例,反应迟钝4例,性格改变3例,精神异常5例,呕吐2例,双下肢疼痛、麻木1例,发热、尿失禁2例。视物模糊3例,运动障碍4例(偏瘫3例,双下肢瘫1例),癫痫样发作3例,出现病理征5例,共济失调8例,脑膜刺激症1例。

1.3研究方法12例均行血常规、生化和肝肾功能检查,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TPPA)检查,行腰穿取脑脊液做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及RPR、TPPA检查,行头颅CT检查EEG检查,1例行脊髓MRI检查。

2结果

2.1临床分型根据梅毒螺旋体侵犯的部位不同进行分类[2]:无症状神经梅毒2例,梅毒性血管炎2例,梅毒性脑膜炎1例,麻痹性痴呆6例,脊髓梅毒1例。

2.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压力为85-285mmH2O;白细胞数(1-163)×106/L,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定量0.250-2.36g/L,糖、氯化物大部分正常。12例CSF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2例均为阳性,12例CSF的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TPPA)为阳性;

2.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6例示脑萎缩,2例有脑膜增强表现,8例有脑梗死,4例白质疏松等改变。脊髓MRI检查1例脱髓鞘病变等改变。

2.4治疗及转归全部病例确诊后均予青霉素G每日1800-2400万U或头孢曲松每日4.0,分为3-4次静脉滴注,共使用14d;继以苄星青霉素G240万U肌注、每周1次,或口服红霉素0.5、每日4次;共4周。全部病例均予地塞米松5~10mg/日静脉滴注,以防止赫氏反应及脑膜粘连。根据病人病情酌情应用降颅压及神经营养药物,有精神症状者使用抗精神物药。治疗半月后复查,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均较前明显下降,脑脊液RPR、TPPA滴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14d~2个月住院治疗,治愈8例,好转4例,无恶化及死亡病例。

3讨论

神经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以性传播、血液传播为主的以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表现[3],是法定的2类传染病,早期梅毒未及时、正规和足量的驱梅治疗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可在初次感染后3-20年发病,以往认为神经梅毒为三期梅毒表现,现认为梅毒感染各期均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4]。本资料显示12例神经梅毒患者中,3例急性脑梗死样起病,即突然发病,一侧偏瘫,均为中青年患者。头颅CT显示大脑皮层或基底区低密度病灶,其中3例在门急诊收治时首诊为急性脑梗死。2例亚急性起病,以低热、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初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入院3天后追问有冶游史才考虑梅毒感染,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血清学试验予以证实为神经梅毒。2例脊髓梅毒患者以截瘫为主要表现,初期被误诊为脊髓炎。2例病例被误诊为变性疾病。

神经梅毒的CSF检查,在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CSFRPR阳性,神经梅毒的诊断可以成立,CSFTPPA对诊断神经梅毒有帮助,若CSFTPPA阴性,则基本可排除神经梅毒[4]。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的增加,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梅毒的治疗主要是驱梅治疗和激素治疗,青霉素仍然是首选药物[2]。应及时、足量、足程。推荐的用法为青霉素G300-400万U每4h静脉滴注,10-14d后再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4周。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曲松或四环素族[4]。另外为避免赫氏反应,治疗前可予静滴地塞米,松或口服强的松。本组12例病例经过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治愈8例,好转4例,无死亡病例。说明神经梅毒按正规足量驱梅治疗效果较好。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分析及结合文献,为了预防神经梅毒,除了继续加强对梅毒危害的宣教工作、规范输血前筛查及政府的扫黄工作外,医生在早期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疑有神经梅毒患者尽早作血清和脑脊RPR和TPPA检查,有助于神经梅毒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詹奕红,鲁丛霞.神经梅毒8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25.

[2]韩国柱,蒋明军,张心保.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205-206.

[3]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180.

[4]施辛,张秉正,包士尧,等.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处理(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