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国土资源局
摘要:本文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区域经济,而是在于如何明确区域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使国土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国土管理;科学发展观;土地集约利用;思路创新
1、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把耕地保护放在首位
耕地保护要遵循“保证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思路。一是强化保护耕地责任落实。保护耕地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承担保护耕地的责任,特别是市(县)政府要把耕地保护工作目标纳入大目标进行管理并实行问责制。要坚守耕地红线,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具体地块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及相互责任、义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形成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联动格局。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考核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认识,在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加强“资源环境建设”的考核权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维护农民权益,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等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任期审计的重要内容,相应建立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评估体系,对各地方政府做出科学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和干部升迁的政绩指标,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地方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领导和组织上的保障。三是健全动态平衡机制。结合区域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有效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提升产出),重点基本农田(加大投入,提高潜力),一般基本农田(服务发展,占补平衡),分区域科学合理地制定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可赋予各级政府对一般基本农田占补平衡一定权利,使之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相协调,与区域发展相衔接,使基本农田的建设与保护真正科学可行。
2、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切实把好土地“闸门”
按照“制度要有约束力、激励要有吸引力、执法要有威慑力”的要求把好土地闸门。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管护长效机制。各地政府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出发,加大土地宏观调控力度,项目用地实行有保有压,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金实行预算管理,新增建设用合理有偿使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深化长效机制建设。二是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产出,环境和谐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与容积率、科技含量、容纳劳动力、税收贡献挂钩绩效机制,促进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供给的粗放简单方式向新型集约高效用地的转变。三是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深化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不同产业,制定不同政策,以集约高效为原则,制订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进度用地指标体系。用地指标体系经地方政府确认后向社会公布,让全社会了解各地方倡导的行业、扶持的行业和淘汰行业,凸显各地的比较优势,接受社会监督,把好供地闸门。
3、强化全局意识,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围绕“谋求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建成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按照“超前谋化,促进发展,提高效益”思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努力拓展用地空间,为优质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树立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的理念,增强执政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投资洼地”。一是抓好区域潜力调查。要结合土地大调查,对区域潜力进行认真调查,摸清城市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包括工矿废弃土地资源、矿山用地现状、“城中村”等存量土地资源现状,制定盘活存量土地优惠政策。二是抓好规划保障工作。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科学编制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为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规划依据。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探索用地空间置换新途径,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三是抓好土地制约发展矛盾化解。通过优化城镇周边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通过城乡统筹和村庄整治促进耕地的集约耕种,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保证耕地的集中连片。要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着眼未来,建立区域分级管理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储备库,用以指导长远的规划工作。
4、强化效率意识,提高土地集约率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积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土地资源得到依法、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发挥聚集效应作用[4]。一是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和标准,对新上项目投资大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对投资小项目,鼓励使用已建的多层标准厂房,原则上不实行单独供地。二是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有条件的,积极开展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采取“腾笼换鸟”或“改笼进鸟”的办法,破解用地难题。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未按规定时间动工或停产关闭的企业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实行重新供应,积极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三是健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体系。深化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和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市场,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政策研究,处理好征收与流转的关系、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关系,解决好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组织界定、指标流转等问题,通过试点形成可供面上推广的经验。在流转土地的问题上,一定要循序渐进,更重要遵循法律和政策,落实补偿安置政策,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5、强化法治意识,促进依法治土
不断创新土地执法监察管理机制,按照“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监管常态”的要求,实行“规范化,日常化,制度化”的常态化执法机制。一是健全用地后续跟踪管理机制。近年来各地已供应的建设用地的总量很可观,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后续跟踪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执法巡查方式,明确巡查工作内容,实行包片巡查、包案查处;建立事前预审、事中交地放样、事后竣工验收的全程监控,坚持挂牌亮证施工制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通过定期巡查,督促用地单位和个人自觉履行出让合同约定,集约利用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已供应的存量建设用地逐一进行跟踪摸底,评判建设用地是否科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土地资源是否闲置,以集约用地的标准进行跟踪管理,掌握土地使用动态,严格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用地和囤积土地、倒卖土地等行为,有效促进已供土地及时按规定开发。二是建立用地台帐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过程监控,建立台帐管理,时时掌握土地使用动态,对粗放经营的建设项目或收购富余土地,或追加投资;对闲置浪费的土地,政府加以收购储备;鼓励利用原厂区土地增资扩建和改造,对擅自改变用途的土地,坚决依法查处,对建设周期长又开发不到位的项目,依法做出相应处置,对不履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用地单位和个人,进行违约的处理,以形成良好的集约用地的氛围。三是强化执法力度。土地执法要探索长效机制,实现土地管理形势的根本好转。要建立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形成让土地违法行为无法实施的机制;要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完善土地违法的发现和报告机制,发挥卫星,网络、动态巡察、群众举报等综合手段,形成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体系,保证信息上报的渠道畅通;要加强纪检政法机关的联动配合,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违纪违法责任,形成严管重罚态势。
6、结束语
当今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的资源消耗过大,土地紧张的问题显露无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非常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责任意识,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强化全局意识,强化效率意识,强化法治意识,强化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城发展,使全国的国土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