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辉梁晶李欣张亚楠(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二门诊手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4-0217-0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手外伤患者术前的运用方式,缓解手外伤患者术前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使患者轻松、安全、舒适地接受手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手术的手外伤患者50例,根据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特征而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50例手外伤患者术前恐惧心理90%得到改善,能理性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50例的手外伤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服务感到满意。结论加强对手外伤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了急诊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大夫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使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充实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这也是现代化整体护理模式的需要。
【关键词】手外伤心理护理心理特征
手是重要的劳动器官,具有复杂、精细、灵巧的功能。在工农业生产手段不够先进,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手部受伤的机会较多[1]。我国人口众多,生产水平处于半机械半自动化,所以手外伤发病率较高,这同时也使我国手显微外科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护理人员越来越重视将实用技术与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在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中,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已成为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3]。目前,应用护理学、心理学教材主要由普通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心理护理3部分组成,这些只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皮毛[4]。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心理学护理资料,但是关于手外伤方面可以借鉴的资料还很少。手外伤患者不仅具有一般患者的恐惧、疼痛、焦虑等生理特征,还具有担心丧失手功能而失去生活来源,生活不能自理等等复杂心理特征[5]。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患者术前的这种恐惧和担心,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手术前的恐惧心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手外伤患者进行了多角度的心理分析,并针对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不仅限于配合手术单纯的手术操作,而应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术过程护理[6]。心理护理越来越被大家接纳,成为整体护理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手外科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手外伤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却很少有人关注,笔者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护理应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手外伤患者,以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手外伤患者术后艰苦的功能锻炼作好准备。
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急诊手术室的手外伤患者50例,其中,10岁以下6例,11-20岁6例,21-50岁30例,50岁以上8例;按文化程度区分:小学学历6例,初高中学历3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
2方法
(1)10岁以下手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6例)。
由于术中对儿童多采用全麻,所以术前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语言沟通:儿童患者大都第一次进入手术室,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甚至对医生和护士的言谈举止都十分敏感,对医护人员有恐惧心理,当医护人员检查患者伤口时,常常嚎啕大哭,脚乱踢乱踹,非常不配合护理工作。这时,护理人员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语言以夸奖为主,如:“你可真勇敢呀,受伤也没哭”,或者“你长得真漂亮呀,以后一定是个大美女”。运用夸奖、赞美的语言拉近护理人员和小患者的感情。
非语言沟通:在交谈过程中,加入非语言性的动作护理,如:抚摸孩子的头和脸,吹吹孩子受伤的小手,为孩子消除疼痛等。亲密接触的动作使小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亲切感,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查。
信息反馈:患者年龄小,对自己的处境只感到害怕,对预后不关心,而家长希望医护人员能对术后手功能恢复给予保证。这时,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介绍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以便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向家长说明治疗过程:手术只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术后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很艰苦。
(2)11-20岁手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6例)。
这6例患者初中2例,高中4例,其中4例具有自残现象。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思想叛逆,对疼痛和手术并不害怕,对术后手功能恢复不关心。护理人员对待该年龄段的患者,要以坦诚、公开及守信的态度对待患者,建立信任感,对患者主动与医护人员交谈时要及时给与鼓励,疏导患者对社会和家庭的罪恶感和憎恶感,并安慰患者,教会患者应对压力的一些技巧,帮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轻松配合手术,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严禁使用过激语言和表露不满情绪,要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对待患者,对患者表示接纳。
(3)21-50岁手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30例)。
这30例患者中,初高中文化程度24例,本科6例。由于患者主要是劳动者,除一般的恐惧心理外,患者普遍思想负担重,担心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感情、婚姻等问题受挫。护理人员应掌握该年龄段患者的心理特征,细致观察,耐心倾听,在与患者沟通中建立信任,安慰患者,提供必要的生理知识,给患者以必要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4)50岁以上患者的心理护理(8例)。
8例患者中本科2例,初高中6例。该年龄段的患者对手的外观、功能不是十分在意,最怕术中疼痛,还希望护理人员对自己重视和关心。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要放缓,可以使用一些亲切的话语,如:“大爷你还感觉疼吗?”,“阿姨,我们会在手术中照顾你的,放心吧。”。从而拉近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手术。
3结果
10岁以下的4例儿童患者能乖乖地进入手术室,另外2例儿童患者允许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为全麻做术前准备;11-20岁的5例患者情绪平和地接受手术,其中3例表示不再采取愚蠢的自残行为,另外1例进入手术室后突然情绪激动,拒绝手术,经劝说后勉强接受手术;21-50岁的30例患者放下了思想包袱,增强了手术信心;50岁以上的8例患者术前均感安慰,愿与医护人员交谈,表示不再担心手术失败,不再担心害怕。
4讨论分析
4.1当个体遭遇某种紧张事件时,不但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而引起生理变化,紧张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越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越强烈,造成心理紊乱越严重[6]。由于手外伤患者受伤来得突然,无完整心理适应过程。因此,消除患者手术前的恐惧心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心理护理运用于手外伤患者的护理中,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感受到心理安慰与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增加了术后获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本文50例手外伤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后,其中49例患者能够放松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手术。另1例患者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态难以揣摩。因此,笔者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掌握不同年龄、职业、学历患者的心理特征,运用护理技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术整体护理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2目前多数护理人员仅限于一般的宣教式心理护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心理问题缺乏动态研究,心理护理流于形式[7]。笔者认为,作好手外伤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如下良好的心理品质:
(1)高尚的道德和真挚的同情心
具有高尚道德和真挚的同情心的护理人员,就会自觉、竭尽全力地去为患者解除痛苦,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先患者之忧而忧,后患者之乐而乐。
(2)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
护理人员积极的情绪,和善可敬的表情和举止,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增强安全感。
(3)良好的性格
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对患者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等;对自己来说,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
(4)美好的语言
护理人员说话要态度自然、有礼貌、不高声叫喊,不命令式地直呼姓名和床号,与患者交谈时,一般少用医学专门术语。
参考文献
[1]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7.
[2]王国蓉,李继平,黎昌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1809.
[3]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程金莲,韩世范,石贞仙,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5]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253-254.
[6]何志刚,袁静,邵爱仙.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焦虑及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7):18-19.
[7]刘群,王桂茹,庄岗,等.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4,20(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