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会能贵州省遵义市第七中学
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座科学的宝库。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宝库的探索者、未来科学宝库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此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活动能力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探究潜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估计,认为他们是被灌输者,需要教师扶着,甚至牵着,这就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与“我能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自觉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下来,充分信任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放权于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生气,释放学生内在探究的能量,使探究的种子发芽、成长。
二用物理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根据初中生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投其所好,可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初二物理《探索之路》时,应用实验:放大镜是否总把物体放大?冷水能否让停止沸腾的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手指弹出硬纸片,纸片上的鸡蛋能否随纸片飞出去?让学生先猜想、假设。猜测正确者,获得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深入探究发现现象原因的欲望。猜测错误者,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观察、探究、交流与合作,引导他们去寻找正确答案。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是生动有趣的,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得认真学好物理,勤于探究物理。
三注重探究过程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非常大。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己动手操作是增加他们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学到方法。如在探究“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和量筒”时,我只对托盘天平的使用、砝码的放置和量筒的使用作了简单的介绍,就让学生带着探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积极动手操作,并认真列表记录着探究结果,最后用10分钟时间让他们交流合作,互相学习探究方法,使多数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多数学生都获得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做科学的乐趣,给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实验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教师的促进作用在于通过收敛思维的点拨,启发学生找到多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思维结构的目的。如在“物质密度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探究水的密度时,我发现学生使用的方法很多,有些学生采用先称空量筒的质量,后在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体积,再称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空量筒的质量得出水的质量的方法,探究出了水的密度。也有不少学生采用先在小烧杯倒入一定体积的水,从烧杯上直接读出体积,再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然后倒掉水,称出空烧杯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得出水的质量的方法,探究出了水的密度。还有一部分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称出总质量,然后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其体积,然后再称出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得出量筒中那部分水的质量,探究出了水的密度。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探究出前两种方法中不恰当的地方,总结出探究液体密度最好的方法是第三种,使学生明白在做科学探究时,一定要善于总结设计实验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他们愿意去探究、去分析,为了满足其求知的欲望,教师必须培养他们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如在“探究物质密度”时,学生先测出了相同体积的铜、铁、铝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分别测出了不同体积的两块铜、铁、铝的质量和体积,但他们对结果很困惑,不知道怎样分析,为解开他们的困惑,我引导他们应用“比值”的方法利用结果探究出了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探究出了密度是物质特性这一新知识。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是一个难点,但却十分重要,也是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物理教学已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向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为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