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第一小学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全民的创造意识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而激励和培养创造意识的主渠道在学校。对于小学生要从小潜移默化地孕育和播下创新意识的土壤和幼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下工夫,要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学人之长,为我所用,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灵感的预示。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好奇,质疑,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其有所观察、发现、概括、总结,提高其综合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书本知识,也拓展了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能力,启发思维,发挥创造性,培养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造意意识创造能力敢为人先好奇心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0-0183-01
21世纪的中国,全民族的创造意识将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而激励和培养民族创造意识的主渠道在学校,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对于小学生而言,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孕育和播下创新意识的土壤和幼苗,就会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来。
一教师要敢为人先,做教改的实践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在教法的改进上下工夫,要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在教学改革中去尝试,做教改的试验者。比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发现这节课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例1”得出: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通过学习“例2”得出:单产量乘以数量等于总产量这两个常见的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我发现、推导、总结的过程相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例1”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例2”的学习,而且在两个例题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概括、总结的能力,还能通过学生自编具有乘法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出一个教学活动过程:(1)1“导”2“放”,培养能力;(2)展示图示,激情引趣;(3)合理板书,突出重点;(4)突破难点,勇于创新。学生完全沉浸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并亲自去观察、发现、总结出乘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这样改革教材教法,学生学得灵活、自主、愉快,从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播下创造意识的幼苗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灵感的预示。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讲“时、分、秒的认识”时,虽然该节课有多媒体课件,但我还是拿来一个大大的石英钟,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实物去探索和发现时分的关系和奥秘,教学效果甚好。再如,在学习了数表乘法之后,我让学生思考:有7棵树苗,每行种4棵,要分种成2行,该怎么种?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分析,去想象,通过学具摆一摆,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懂得了1棵树顶2棵树的道理,从而摆出了多种树的图案。这样由“常规”的情况而想象出实际生活中的“非常规”的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思维插上翅膀
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小学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的脑子里有数不清的“为什么”,我们要鼓励和倡导这种倾向,能提出问题,便说明他们是勤学好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点疑问也没有,也说明了,他们并没有用心去学,而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才有可能找到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比如,我在讲“元、角、分的认识”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币只有1、2、5这三种数额的票面?”这确是一个很少问津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能找出尽量少的数字,并且要能很容易地组成1~9这九个数字吗?学生通过讨论,精心挑选,在学过的数学中1、2、5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组合之一,因为1+2=3,2+2=4,5+1=6,5+2=7,5+2+1=8,5+2+2=9,所以人民币只需1,2,5这几种面额就足够了。除此之外,大家还挑出1、3、5也是最佳组合。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筛选、释疑,使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以动促思,以趣启思,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创造思维的结果,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大门,你就会发现数学有学许许多多富有趣味的内容。”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定能带领学生踏进数学知识的百花园,去耕耘,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去快乐地畅游。
参考文献
[1]肖利民.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宋俊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育,2002
[4]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