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其世知其人解其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论其世知其人解其意

张海波

——《孔雀东南飞》教学片断实录

张海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关于刘兰芝与焦仲卿悲剧结局的探讨:他们的死应该由谁负主要责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固然有来自外来的压力,也有其内在原因:焦母、刘兄用家长制来威压他们;刘兰芝、焦仲卿自身的思想亦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但最终以死抗争的实质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一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存在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在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黑暗。同时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知人论世,准确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悲剧结局人性要求封建礼教叛逆精神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0-0085-02

在指导学生赏析《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之作时,当读到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亦“自挂东南枝”时,很多学生为之叹惋,我灵机一动,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结局令我们扼腕叹息,那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他们的死应该由谁负责任?”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焦母,她是一个恶婆婆,蛮不讲理,自私自利,(学生笑)为了自己的好恶,不顾儿子的幸福,棒打鸳鸯,活生生地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

“我觉得刘兄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刘兰芝回家后,不是他强迫其改嫁,刘兰芝和焦仲卿就不会双双殉情,可能还有机会在一起呢?”另一名学生立刻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我继续追问。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举起手:“我觉得,对于两人的悲剧结局,焦仲卿应该负主要责任。作为当事人,他一直表现得唯唯诺诺,一点儿也不像个男人,(学生笑)导致自己的妻子被逼改嫁,万般无奈之下投水自尽,他这才一咬牙,一跺脚,‘自挂东南枝’了。”这个学生情绪颇激动“我看他也没脸活了。”(学生又笑)

“看来,同学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所以在探询谁应该负主要责任时,言语之中都充满了强烈的指责情感。为了使我们的课堂不致变成批判会,我们转换了话题:你们觉得,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得值吗?”我因势利导。

“当然值得。”一个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留给世人的是感佩与震动,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向破坏他们婚姻的人抗争,最后‘两家求合葬’不正昭示着这种抗争的胜利吗?”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急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以死抗争固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不死岂不更好?”

“你的意思是,刘兰芝暂时嫁给太守家少爷,再伺机与焦仲卿相会,来一段痛苦的三角恋?”刚才发言的同学反驳道。(学生们忍不住又笑起来)课堂气氛渐趋热烈。

“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位同学有点儿不好意思:“我想,他们不一定要死啊,可能还有其他办法呢?”

“什么办法?”我追问。

“私奔呗。”不知谁冒出了这样一句。

“对呀,对呀。”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焦仲卿可以带刘兰芝远走他乡,找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隐居起来。”“找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生活。”“对,像桃花岛一样的地方,男耕女织,逍遥自在。”

此时,我有些忍俊不禁:“同学们以你们善良的心意与浪漫的想象为刘兰芝、焦仲卿勾画了一幅美丽温馨的生活画面,但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你们的计划是否可行?刘兰芝和焦仲卿会不会选择携手浪迹天涯这条路?”

学生们安静下来,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焦仲卿不可能带刘兰芝走,因为从前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懦弱的人,他没有这个勇气。再说,就算两个人私奔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焦仲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养活刘兰芝?”

“可不是嘛,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怎么能想象他为爱情带着林妹妹私奔呢?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另一个学生附和道。

看学生们兴趣盎然,我顺势问:“那刘兰芝呢?由前文中我们了解到,她是一个倔强、外柔内刚的女子,她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立即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刘兰芝也不可能这样选择,尽管在她身上有着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就她的性格而言,是一个典型的温良贤淑的旧式女子,即使婆婆对她百般挑剔,她也总是守之以礼,恪守三从四德。包括被婆婆逼迫离开时,也是礼数周全,可见在她的思想中,受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很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怎么能选择私奔呢?”

“这位同学的分析就深入了一步,把握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之后又进一步问:“刘兰芝如此,那么焦仲卿会不会选择与爱人私奔这条路,仅仅是因为他懦弱的性格吗?”

“不是,关键也在于焦仲卿思想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比如对母亲要孝顺,就要绝对服从,所以在家长制的威压下,他只能顺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我认为焦仲卿性格上的软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封建教条与规范造成的。”这个同学的回答又有所深入。

这时,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说,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固然有来自外来的压力,也有其内在原因:《礼记?本命》中有:‘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驱逐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但我们还应该客观地说,不管焦母也好,刘兄也好,他们并非有意要将自己的亲人逼上绝路,这点在最后两家求合葬的举动可以看出来。他们以为,坚守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而面对这一切时,刘兰芝、焦仲卿反复辩解的则是自己没有违反封建规范,可见他们自身的思想亦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也正因如此,当他们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教条发生冲突时,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兰芝、焦仲卿最终以死抗争的实质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一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以死殉情的实际意义,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刘兰芝、焦仲卿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而《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就在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而结尾又写刘兰芝、焦仲卿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强烈向往,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对于作品的解读,要回归到人物生存的生活背景中去感悟体会,知人论世,方能准确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最后,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最后一段,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仿佛已身在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