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导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王明明崔京勇葛宝芬王文

王明明崔京勇葛宝芬王文

(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平度2667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70-02

导尿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处置措施之一,多数情况下护士都能够正确、顺利的完成;医师和医护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本文谨就几个临床遇到的特殊、偶见情况,谈谈患者在导尿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包皮嵌顿

部分需行导尿的男性患者,由于患者的包皮口过于狭小,导尿时往往被推到冠状沟处,而导尿后如果不能及时复位,会导致嵌顿,龟头充血胀大、疼痛紫暗,或包皮嵌顿远端水肿(系带处多见)。解决方案:导尿完成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将包皮手法复位(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假性复位,即嵌顿环仍位于冠状沟以上,近端包皮重叠覆盖龟头),如果实施不成功应及时的告知医师,即刻进行手术处理;并且建议患者选择好日期到泌尿外科进行包皮环切术。

2.尿道“犁伤”

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男性患者在使用带芯氟雷氏导尿管时。由于塑料芯较硬且末端呈楔形,操作时芯末端在导尿管末端未固定牢固,操作时芯末端从侧孔脱出,形成“犁状”,犁伤尿道。解决方案:插管前将塑料芯末端牢固固定于导尿管末端,操作时捏紧导尿管,或用血管钳夹住塑料芯及导尿管尾端一角,勿使塑料芯尖端移动脱出;遇到插管困难、患者疼痛严重、尿道出血等情况,切忌盲目硬插,应退出导尿管检查,必要时告知医嘱医师酌情处理。

3.撤管困难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撤管时球囊内的水抽出困难,导致不能撤出导尿管,多为导尿管质量问题,由于反复或长时间关闭卡压式开关,导致注水管粘性闭塞。二是由于患者饮水过少或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尿液中沉积物凝结在球囊周围形成结石样物,导致撤管困难。解决方案:前一种情况可反复捏搓开关卡压处,使粘性闭塞处复通;若仍不能抽出,可自卡压处向尿道方向逐段剪断导尿管,直到有水自纤细的注水管排出,即可顺利撤出导尿管。后一种情况较为复杂,若为膀胱造瘘患者,可自造口处以血管钳扩张,并略用力(勿扯断)撤出导尿管,并且鼓励患者每天多饮水,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永久性造瘘者,永教导患者家人无菌操作,并且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膀胱,让患者的膀胱保持清净,减少细菌滋生;若为经尿道置管患者,则应告知医师酌情处理。

4.导尿管的润滑问题

现在使用的导尿管有带润滑涂层的,如超滑导尿管涂有PVP涂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具有亲水性,不应该再用油剂润滑液,否则会使导致尿管表面粘滞不爽,导致置管困难;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导尿管表面,因为水或者生理盐水能起到滑润作用;无润滑涂层的则应用无菌润滑油或消毒用碘伏滑润导尿管表面,以利于置管,而以碘伏为好。

5.导尿前的患者教育

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不熟悉住院环境等原因导致紧张及焦虑,主要表现为患者以及家属对病情进行反复询问,不断向医护人员的情况进行打探,希望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及护理。家长担心经济情况、住院时间较长、诊疗费用较高等原因引起紧张、焦虑,主要表现为治疗时未能安心配合,希望提前出院。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长入院治疗后进行宣传教育,详细介绍病房内的相关设施、住院环境、责任护士、主治医生、医院相关制度等,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临床实际治疗中,针对不同个体,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书籍上陈述的多为针对大多数人的治疗。通过上述解释,并结合患者的总体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使患者和家长了解治疗方案,从而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及怀疑心理,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导尿的意义,并且关心患者,向患者结束导尿过程以及导尿的特点,让患者在导尿的过程中情绪保持稳定,并要做好隔离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6.导管的选择

导管的选择是否合理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导管的特点、特点、性能需要多加考虑,粗大的导管会对患者造成刺激,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疼痛,并且会损伤了患者的尿道导致出血,加重患者的病情;但是导管过于细小也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造成患者的引流不畅或者是患者的尿液外溢等现象,容易感染。所以导管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导管的大小、型号、尿液的外观、尿液目的、患者的年纪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气囊导管,则需要仔细的检查气囊导管是否有漏气、破损等现象,并进行实验通气后才能开始使用。

7.插管后的注意事项

插管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尿液引流是否顺畅。一般出现尿液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导管的插入不够深、插入过深、或者是导管阻塞,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消毒后需要重新插入患者的膀胱,见尿液流出后就可以固定;定期的更换导管,保证导管顺畅。并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