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刘学爱

刘学爱甘肃省民乐县三堡中心小学7345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要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关键在教育,教育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的名师。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积极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强教师的学习。

首先是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要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来教育教师,武装教师,规范教师的言行,使教师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好坏,弘扬正气,抵制不正之风,依法从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其次是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学习各种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使教师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彻底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轨道上来。

再次是教育教师学习名师、做名师。创新教育需要大批的教育专家和名师,因此,要教育、鼓励教师自觉向叶圣陶、陶行知、丁有宽、于永正、斯霞等老一辈教育名师、教育专家学习。

最后就是提高教师的健康素质,就要教育教师在注意身体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的学习和教育。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首先是参加业务能力提高性的比如课改研究的大培训。现在部分教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脑子一片空白,要通过岗前培训、辅导讲座、通研教材、课题研究、讲课评优、基本功比武、课题总结、经验交流、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教育能力。

其次是参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性的大培训,比如微机学习、多媒体操作演示、课件制作竞赛等。要通过大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展继续教育大培训,不要流于形式,而要扎实到位。一是培训工作要到位,每期各项培训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记录,不要光响雷不下雨;二是培训收效要到位。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1.发展目标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职业,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要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2.具体实施方案

(1)教学方面

①争取多听课的机会,多采纳别人的意见。

②精心细致备课。要积极准备自己的汇报课、学区公开课、推门课等等,虚心听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和指正。要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2篇。

③利用交流谈心活动,更快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年级教师间可进行同伴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④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同课异构教学年会、杜郎口模式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⑤积极按时参加区、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每次教研活动要认真做好集体学习记录,并积极参与,交流想法,提升素质。平时要多思勤问,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升个人素养。

⑥多做中考题,研究中考题目设计的思路和出题的意图,提升自己把握中考脉搏的能力。

(2)教育方面

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教育,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也看到他们的不足,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我会严格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去做,多学、多做、多思,使自己早日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教师积极学习的激励措施

建立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就是要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教师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学校目标相一致,激发教师队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使教师产生学校所希望的行为和价值观,就应该构建一套新的、完整的中学教师激励机制。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学校领导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加大向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设计制定出一套反应迅速、合理有效、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和目标的设定紧密结合,即降低基本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基本工资,且使得基本目标容易完成。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加大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力度,实行薪酬的弹性化,让获得收益变成一种对自己超额劳动后的充分肯定与奖励,突出工作业绩在分配中的作用,拉开收入的差距。在这种措施下,超额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科研工作将成为现实。

2.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复杂性。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必须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的两种模式。物质激励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精神激励是通过理想、成就、荣誉、情感等非经济手段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如果脱离了物质激励,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物质激励脱离了精神激励,或只搞物质激励,不搞精神激励,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就不会持久,并且会造成急功近利等负面现象的产生。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对学校的满意度,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有效的激励。考评制度的建立是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公开奖惩的重要环节。只有依据客观、科学的考评标准进行的考评对教师才有激励作用。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4.创建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

公平的要求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公平感通常会使教师心情舒畅,工作积极而热情,有利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激励的公平性,尤其是在晋级、评奖、评优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力求公平。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都应该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充分征求和尊重教师的意见,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这样贯彻起来才更加畅通、高效,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总之,教师要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对我们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在我们成长之路上,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和机会,最终使自己朝一个研究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