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类作品阅读之首尾段的作用
450041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贾惠青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作品阅读试题,不难发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首尾段作用的考查,更是一个热点。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中“首尾段的作用”这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答题技巧。
关键词:鉴赏术语答题技巧表达式设题角度
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作品阅读试题,不难发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首尾段作用的考查,更是一个热点。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中“首尾段的作用”这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答题技巧。
首先要了解“首尾段的作用”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
例如:
2009全国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008全国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其次要熟练掌握做“首尾段的作用”这类题型所要运用的术语。
文章的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它们规范为: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我们称之为“豹尾”,作用也可分为: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强化观点;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比喻,比拟等等。
例如:2009全国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根》首段:“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两岸,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根,那些乔木或灌木的根。它们是胡杨的根,红柳和梭梭的根。在塔里木河下游,在库尔勒至若羌的千里长途上,在没有人烟没有鸡鸣犬吠的地方,风在流浪,沙在流浪,河在流浪,路在流浪,惟一坚定不移的是那些根。当我面对那些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根原来是这样的,根竟然可以这样。耳边的风声,眼前的荒凉,一望无际的滚滚流沙,周围纵横交错的已死和方生的根,令我恍然感到这是一个生命的战场。”文章开篇就用“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一句来提挈全篇。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买下伏笔,或作铺垫。如《品味天池》的首段:“世间最美的景物往往都藏于幽深的山谷之中,然而层峦叠嶂的天山峡谷却怎么也遮不住充满神话色彩的天池。“半空千顷水,展望即痴迷”,吟诵着描写天池的词句,不知不觉间,巍巍天山渐行渐近。放眼望去,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杉如海,地面上扑面而来的翠绿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花,一直为我们铺到天山脚下。”作者首段描写天山,是为了引出天池,为后文描写天池作铺垫。
如果首段是景物描写,或连发出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如《魔盒》的首段:“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文首就通过描写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景物特点来渲染忧伤、压抑的氛围。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2009全国Ⅰ第14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既然《彩色的荒漠》表现了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并且文章的题目是《彩色的荒漠》。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荒漠环境的恶劣和色调的灰暗,其作用当然就是“为表现石油工人对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阅读兴趣。”
又如:2008全国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果末段点到题目,或者回答开头的提问,或对全文进行总结,那么末段的作用是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或卒章显志。如《几度菊花香》文末“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如果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为“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2008年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尾段是‘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然而,今天的阳关附近,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今天的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当然我们在答题时必须注意答题技巧。我们要做到三“入手”、三“联系”、一“结合”。三“入手”——从思想内容入手,从结构入手,从表达技巧入手;三“联系”——联系本段含义,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全文中心与作者的感情、态度;一“结合”——术语要与内容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