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委党校窦小嵘
(摘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决定中国产业发展未来,我们或可拥有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工人群,也有一些社会经济隐患,在目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值得各方关注。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思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目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广为关注。
社会将80后、90后出生的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在广东约2600万农民工中,比例更高达75%,这个群体目前已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经济快速发展中,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这些人的长期出路将是一件决定国家未来的大事,如果这些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拥有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工人群,国家的竞争力也将大大加强。解决不好则将有重大的社会隐患,值得各方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就业观,为企业、社会提出一道全新的命题。
老一代农民工属于生存型农民工,他们没有多少技术,到城市打工,仅凭强壮体力劳动养家糊口,过着象候鸟一样的生活,属于城市的“过客”。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发展型农民工。改革开放使农村生活相对改善,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必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与父辈们比较,衣食基本无忧、文化水平也相应较高,这为他们自由选择职业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岗位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理性。知识水平的提高法以及律意识的提高,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增强,拒绝血汗工厂,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比“饭碗”更重要。这从目前各地遇到的民工荒可以间接印证。
城市的吸引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扎根城市。为寻求更好的发展,脱离“农门”跳入“城门”,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消费的欲望强烈。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在城市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并希望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
然而,与父辈们一样他们也有很多的迷茫与无奈。新生代农民工不甘心回老家种地,对土地缺乏依恋。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希望成为城里人的他们,又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这就促使他们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境地。现实情况中就形成目前既无法退回农村,又因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而享受和城里人同等待遇的他们,也很难融入城市的尴尬境况。这个缺乏归属感的庞大人群,正在成为一个同时疏离于城市和乡村的夹心层。
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需要创新理念
目前全国都处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农业、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问题应有新思路。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向市民转变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并且长期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缺乏有吸引力的优势产业,农民工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不得不涌向发达地区。如果富余劳动力都涌向大城市,将导致许多问题,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也无法容纳庞大的富余人口。在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中小城市功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特别是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好中小城镇,有利于就近吸纳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好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改善中小城镇的公共福利场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的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分布与城市化以及区域发展相适应。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关键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文化氛围,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让他们能够融入城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所以应该逐步让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降低他们进城的门槛和成本。这就要求政府构建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就业权利,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镇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
其次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补充和完善并保护其“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尽快出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统一的法律、法规,消除对他们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他们的法律知识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减少因讨薪难发生的各类惨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意识较弱、能力不足的情况,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针对性法律援助,帮助他们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其次,尝试在农民工中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这个群体发挥出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需要区域联动、部门协作,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改善政府服务环境,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健全农村就业服务和信息网络,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企业用工与劳动保障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对接。
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尴尬身份,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但目前的某些制度安排比如户籍制度等使其和城市产生了距离,因此,要使其被城市接纳,必须在破除一些制度障碍的同时,营造一种有利于其成长的城市文化。而就农村来说,要想使新生代农民工心系乡土,也必须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建设。
当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试图推动农民工在输入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但是,输入地与输出地政策未接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农民工收入涨幅滞后于保险金缴纳额度涨幅等因素,部分抵消了政策利好,一些农民工甚至将养老保险当作定期存款,在年底集体提取。多部门、各区域应摒弃小利益,站在宏观角度深层次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留城生活的保障需求,以实惠的举措落实中央精神。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要解决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加强教育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素质根本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加强农村新生劳动力的预备制的培训”,“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等。我们要以长远和战略的眼光,把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变化,并非教育部门能够“一肩独担”。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一些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帮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在学前教育领域,年轻的农民工希望政府能够建起农民工子女幼儿园,为他们留城打工解除后顾之忧。在义务教育领域,农民工子女,渴望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不必受户籍限制回到陌生的家乡就读高中参加高考。关心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嘘寒问暖”上,要真正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职业培训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使他们能从接受就业教育逐步走向创业教育。同时,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等,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目前中国二、三级城市的发展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向二、三级城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两难问题。
五、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须缓解安居难题。
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来到城市最难的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商品房是他们当中多数人难以问津的奢侈品。经济适用房因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的定位亦将其排斥在外。廉租房地理位置偏僻,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人租住在城乡结合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地区。缓解农民工安居难题,可通过租赁商品房资金补贴、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打工者密集区建新区等灵活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量身打造”住房政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安居城市。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农民向市民转变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并且长期的现象,各级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宗旨,只有全面通盘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