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外国语学校吴丽
作文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学生的作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讲一个外国笑话:
爸爸问儿子,
“你为啥想到中国求学?”
“到那里求学可以发财!”
“噢?”
“我读过许多中国孩子的作文,他们中的多数都捡过钱包!”
我的脸上浮不出一点笑容,这不是笑话,分明是讽刺,是黑色幽默,可又是那么的一语中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参加一次阅卷的事儿,作文的题目是《战胜脆弱》,有一篇作文甚至赚走了我的眼泪——不幸的小作者在即将高考时先后失去了父母,原本爱笑的她一下子就成了秋后的蝉,终日以泪洗面,她不敢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曾被她诠释过幸福的家……后来是班主任让她到家里住,还给她过生日,全班的同学送给她的是一件印着‘18岁,你好’的文化衫。她哭了,她唱了一首歌,歌名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的心被征服了。
可是竟让我不敢相信的是,我又批到了几篇‘父母双亡’的作文。这时我明白了,这些孩子,为了赚得‘感情分’,编又算什么呢?
此时,我不禁想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其实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你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愉快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起码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的这种人所共有的审美心理。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在选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创新必须思路开阔,这就少不了扩散思维的审题训练。如《暖流》(可写亲人的关怀,爱的抚慰,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蜜蜂赞》(可赞其不畏劳苦,可赞其无私奉献,可赞其善于博采,可赞其团结协作)、《雪》(可赞其洁白无暇、一尘不染,可赞其滋润万物、“化”而后己,也可贬其伪善——掩饰世间污秽,贬其冷酷——压覆万物、扼杀生机)等等,多做此类练习,利于打开思路,激活思想。进行逆向思维的审题训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静静的夜晚》(可写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古老的小镇》(可写古镇的新风貌)、《谈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论:送炭何须等下雪)、《谈手不择卷》(可反面立论:求学也需实践,岂可手不离卷),或《谁说朽木不可雕》《“多多”未必“益善”》《名师未必出高徒》《淡泊未必明志,宁静未必致远》、《良药何须苦口》等等。大凡警句及含有哲理的成语,人们往往口熟能详,习以为常,极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其实这些警句、成语也是就某一方面或角度而言的,我们不妨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写之。这可称作求异出新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还应向课外延伸,如办小报,开展读书报告、演讲、辩论、诗词朗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那么就从学生的作文开始抓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