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伟丁彦兵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张家楼中学266400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族素质提升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其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制度转型的今天,加强青少年的公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扭曲了的价值标准,模糊了的是非界限,尤其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和侵蚀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最近,我们对本校400多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不容乐观:较好的占33.5%,一般的占30%,较差的占36.5%。一些现象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个别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思进取;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毫无少年应有的朝气可言,萎靡不振;同学之间不团结、“小团伙”意识等现象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恶性膨胀,滋生了他们种种不良思想,给学校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深刻地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学校来看,德育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全面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操作性不强;德育内容单调,过多地强调理论,缺少与时俱进的理念,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德育缺乏生动性、实践性和引导性;模式迂腐,方法缺乏灵活机动性,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整体性不强,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从整个社会来看,缺少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健全的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氛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开创新局面,创新方法,寻求新路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社会公德教育,多措并举,保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注重言传身教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形象,不仅影响到青少年,而且对德育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监督。”教师和家长必须注重和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在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讲究卫生、为善助人等方面严格要求自我,做好表率,以自我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处处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作用,这种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另外,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阻止子女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有些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自己却把打牌、搓麻将等不良习惯当做家常便饭,这怎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二、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生活?为此,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在教育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讲卫生、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等小事做起。这些具体的、看得见、摸的着、能被学生接受的活动,如果能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要整体化、网络化,且重在落实,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首先要使学校德育发挥优势影响,并掌握学校教育整体性原则,党政工团各部门齐抓共管,实施教育管理双管齐下,既抓校风,又要抓好学风、班风,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具体表现为:德育表现与操行评定相结合;德育和自我教育、榜样教育相结合;德育和思想政治课及学科教育相结合。
当然,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行的,要知道,当今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多,形形色色的社会事物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学校是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不了社会,相反社会却能够影响到学校,学校教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两句消极的顺口溜就抵消了。为此,公德教育必须和家庭、社会相结合,争取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学校可实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各方面的因素参与进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另外,要取得社会支持,可以开展类似警校共建、军校共建等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作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活动,不断探索新形势,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一个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形成一个维护、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