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浅谈智障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浅谈智障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曾德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8-082-02

由于受遗传、药物、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智障孩子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他们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特别困难外,多数都伴有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如:有的多动,在学校里到处乱跑,大喊大叫,毫无顾虑;有的一言不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人交流;有的随地大小便,没有羞耻感;有的上课乱走,随便说话,没有纪律观念;有的晚上不睡觉,在宿舍里走来走去……绝大多数学生初进校园时,都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有的家长却因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由于对特殊教育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家长以甩包袱的心理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不闻不问……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近年来,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运用智障教育的系统理论,优化德育工作过程,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目标,力求适应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使整个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爱心呵护,用真心滋润残疾的幼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残学生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他们更需要我们十二分的呵护,有阳光的照耀,有雨露的滋润,他们同样会绽放美丽"。为了有效地矫治残障学生的不良习惯,我首先选择了以情感培育入手的教育途径。把老师的爱作为一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促使他们萌发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进而充分挖掘其智力潜能,初步培养残障孩子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

为了让带病的蓓蕾开出灿烂的花朵,让残疾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我们满怀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引导他们从痛苦走向欢乐,培养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多与学生沟通,主动地走近他们,接触他们,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从学生一入学开始,我们老师就疼爱与关心他们,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到系鞋带,上厕所等小事,处处时时对他们给予帮助、指导,促使他们萌发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一开始就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关爱他们。看到那些残疾学生满嘴的口水,满脸的鼻涕时,我们很自然地为他们擦去,好象就是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的自然;面对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时,我们老师不怕脏,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帮他们换衣、擦洗、换上干净的衣裤;多少次面对情绪失控的学生,我们被学生抓的伤痕累累,却不能生气,还得耐心帮助……我用自己的爱心,让每个残疾学生体验到了亲情,享受到了关爱。

二、规范行为,从细节培养学生的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限制了活动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所以,只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养成教育,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又由于智障儿童的神经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所以,要改变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比建立新的方式困难得多。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智障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对智障儿童的品质教育既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又注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规范开始灌输与训练。对初入学的学生教、练结合,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随着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引导与说服,重申.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学生明理、促行、实践,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在方法上,我们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如怎样站、坐、走,怎样上下楼梯,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让孩子们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现在,培智学生在学校里看见教师基本上能主动问好,甚至有的同学还热情地和教师握手。

三、因人施教,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智障儿童个性各异,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我们坚持"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正面诱导、因人施教,积极扶植智障儿童的思想、品质、特长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智障儿童发扬长处,继而去战胜自身的消极因素。

对特殊的智障儿童,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多做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挖掘闪光点,把握心理脉博,有意识地体味他们的心态,循循善诱,抓住反复点。我们班全校闻名的陈某,有多动症,自制能力差,只要教师稍不注意他就会跑下座位招惹别人,有时欺负同学,更喜欢恶作剧。他犯了错误,老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就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他犯了错,唐老师批评他,他抓住老师的头发不松手,三个老师协助才将他的手掰开。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不是嫌弃他,而是关心他,不是放弃他,而是爱护他,细心的观察他,发现他每次躺在地上大哭时,总会通过指缝观察老师。针对他的这些现象,我首先是对他冷处理,其次是利用他爱表现自己的欲望,给他创造一个做好事的机会和环境。开始让他帮助老师拿上课用的课本、教具、擦黑板,每次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奖励,,经过这样两年的教育训练,他的任性、蛮横、散漫的缺点基本改掉了,学习上也有了明显进步。

四、家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因此,学校很注重与学生家长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两者各司其职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我们每次接触新生家长首先要主动积极向他们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状况、脾气、喜好、能力、致残原因等等,同时要做好记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收集资料。在了解情况时我做到做到,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婉转,理解和尊重家长。其次作为教师我及时、主动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汇报学生在校各种情况,在家长面前以表杨孩子为主,主要向家长介绍学生来校后的进步,再用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使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虽有缺陷,但老师仍很喜欢和关注他的孩子。特别是今年的助残日,我校在什邡小广场举行助残日师生表演活动,我们通知家长一起观看。学生家长看完学生表演后,激动的说"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孩子这么优秀"说话时是一脸的自豪,再也没有以前的沮丧。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召开2-3次家长会。家长会上,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点滴进步,增强家长的信心和责任心;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教师还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向家长介绍智障教育的系统理论,共同商讨对培智学生的教育办法。特别是放寒暑假前的家长会,我都要一再要求家长,在家期间敦促孩子保持学校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要假期后回到学校又回到原点。

五、丰富活动,于娱乐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经常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用来丰富学生生活,活跃身心。这样不仅可以对智障儿童的心埋缺陷起到补偿作用,而且还可以于愉快的活动之中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先后开展了每周之星(个人)、文明班级的评比,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比赛、创建十无校园、节日庆祝等活动。我积极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个人自信心、班级荣誉感和活动能力,更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校开展"每周之星"的评比之后,学生都积极表现,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积极参加打扫卫生,参加学校活动积极、主动;捡到钱物能主动交公;有学生见到不良行为还能主动制止.....

总之,智障儿童、少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意志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又因智障儿童受残障程度、家庭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智障儿童的行为教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