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目的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分析。方法对本院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手术均全切肿瘤;其中,13例为SimpsonI级切除(65%),4例SimpsonII级切除(20%),3例行SimpsonIII级切除(15%)。术后随访60个月,无手术死亡者。结论通过显微技术进行手术,控制出血,妥善处理保护上矢状窦,避免由脑皮质引流造成的静脉损伤,争取SimpsonI级切除肿瘤。
【关键词】矢状窦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29-01
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meningiomas,PSM)是脑膜瘤的易发部位,该肿瘤的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该区由矢状窦外侧壁、凸面硬脑膜及大脑镰组成。17%~20%的颅内脑膜瘤的发生在矢状窦旁脑膜,仅次于在大脑凸面脑膜[1]。该处肿瘤供血途径丰富,可通过双重动脉系统(颈内、颈外),手术由于肿瘤侵犯了矢状窦,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等,难度性大,情况复杂;特别是当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中后1/3时,丰富的血运使全切肿瘤难度大大上升。[2-3]本人对本院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就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及手术全切率的提高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6月到2012年7月年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40至62岁,平均年龄为52.6岁,患者病程在3到124个月,住院时间在两到三周不等。临床表现主要有:13例表具有颅内高压,8例伴随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2例具有癫痫症状,大小便障碍及同向偏盲患者各1例。影象学资料CT或MRI检查所有患者的头颅。结果显示(CT):13例出现矢状窦旁高密度影,等密度集低密度影各2例,剩余2例为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均匀。MRI进行平扫示结果,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或略高信号;注射Gd-DTPA后,扫描肿瘤部位,呈均匀强化,区域呈现圆或类圆形,边界处清晰伴有水肿带。其中,9例患者的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10例在中1/3者,2例则位于后1/3;所有肿瘤直径在3.3到10cm,2例小于3cm,11例在3至6cm,7例患者肿瘤大于6cm。
2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均采用显微技术,同时根据矢状窦旁脑膜瘤具体部位、颅骨受累情况、矢状窦通畅度等区别制定手术入路与操作。方法如下:气管插管全麻,置患者头高脚低位10~15度,肿瘤位于前或中1/3矢状窦旁者仰卧,后1/3者侧俯,保持颈部位置,使静脉回流通畅。根据CT与MRI的结果,定位皮瓣及骨瓣,过中线切割,形成额、额顶、顶枕马蹄形皮瓣,宽冠状皮瓣(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技术对肿瘤与矢状窦壁的附着部位尽可能的分离,先断其供血,后找出并利用其与正常脑组织间的蛛网膜界面,将其切除。过大的肿瘤,分离周边的同时,予以超声分块,防过度脑组织牵拉。切瘤后,受累的上矢状窦应彻底止血并妥善处理,视情况切除矢状窦或其侧壁。
二、结果
按Simpson分级标准[3]:13例(65%)SimpsonⅠ级切除,4例(20%)Ⅱ级切除,3例(15%)Ⅲ级切除。术后随访60个月,无手术死亡、复发病例。全切率为85%。病理调查结果表明:20例肿瘤患者中,纤维型占11例,4例为内皮型,沙粒体型及上皮型各2例,1例血管型,无恶性型。术前2例癫痫者症状均消失,8例伴随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手术中有1例消化道出血,2例轻度肺部感染,无其它并发症。
三、讨论
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因为肿瘤常常侵犯矢状窦,包括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区域(桥静脉),从而使得肿瘤切除伴有风险性,全切肿瘤难度大。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术后,可应用立体定向放射进行治疗。使得该部位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显著提高。手术全切率大大上升,术后伴随的神经功能损害及系列并发症下降。本人的对于其手术治疗的体会是:术前,基于颅骨平片、脑血管造影,头颅CT和MRI扫描,可较精确的定位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瘤体大小,及其周围重要脑组织,血管的分布情况,特别是明确其所处的矢状窦部位。当脑膜瘤处于矢状窦旁,求根治应力争SimpsonI级切除。手术暴露的恰当与否是完成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的前提;而减少术中出血是手术进行中的关键。体积大肿瘤,一般供血丰富,术前可选择性的对供瘤动脉进行栓塞;术中控制降压;切瘤时,应电凝离断矢状窦壁的附着处,分离肿瘤,应阻断颈内供瘤动脉,直接瘤内切除会造成术区的严重出血。保护好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重要分支,包括皮质静脉,特别是中央静脉;非瘤供血血管应不予离断。除此之外,保护好上矢状窦,防止开颅时意外损伤矢状窦;肿瘤切除后,可因矢状窦受累部位与程度,处以选择性切除,矢状窦侧壁电凝及血管移植重建矢状窦等。防止回流静脉尤其是中央静脉的梗塞,从而避免脑水肿及出血。
参考文献
[1]张承军,陈小艳.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J].当代医学,2010(9):19-20.
[2]王哲.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7.
[3]泮双军.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