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岳麓版)一课给我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辛亥革命》(岳麓版)一课给我的启示

程关云

◆程关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256600

《辛亥革命》一课隶属于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当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此之后,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把中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同时,中国的各个阶级上下求索,探寻着中国政治改革之路,而辛亥革命就是这其中的一朵浪花,它推动着中国历史潮流向前发展。

一、课前设计

首先,我对课文进行重新整合,分为三部分:风雨如晦——走向共和——历史余响。其中,“风雨如晦”里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在这里应结合前几课的内容让学生理解革命产生的必然性。“走向共和”又分为三部分:构想共和——浴血共和——初创共和。在“构想共和”一部分应让学生理解“共和制”的含义、革命党人“共和”的理想是怎样发展与成熟的;在“浴血共和”中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革命党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初创共和”中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来理解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最后,“历史余响”中让学生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二、教后反思

1、仔细深入研读课标

进入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以来,课程标准越发显示出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了;但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只有首先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对于本课,课标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据此推断:新课标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所以应把它放到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来理解,淡化其局限性。

2、认真备课,联系生活,体现变化

对于同一课,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以这一课为例,对于老教师来说,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早就烂熟于心了,但是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教室,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所以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

3、设计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

在这节课上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材料: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问题: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以上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不同?

一开始为了确保这堂课能顺利完成,课堂上没留太多时间让学生思考,最后由我来回答。但是这样做根本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于是又更改步骤:把这道题目放在学案上,让学生预习时就先思考这几个问题,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再补充、更正,形成自己的意见后再和同学讨论,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不仅要让表现积极的学生来回答,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参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也能有所收获,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慢慢的,他们就会找到自信,久而久之,就会转变学习态度。

4、运用历史语言准确表达思想

在上完这一课后处理学案时,看到学生在习题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李鸿章只是慈禧的臣子,他只能按照慈禧的意思去办事。”是的,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如果这是平时说话也就无可厚非,但是,这不是说话聊天。在这道题中应该说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李鸿章只是其中的代表。所以,这就提醒我:以后要提醒学生学会准确运用历史的语言,答案准确而凝练。

这就是我执教完《辛亥革命》一课后得出的认识:

仔细深入研读课标;认真备课,联系生活,体现变化;设计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运用历史语言准确表达思想。当然,感受与认识肯定是因人而异,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