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音乐剧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民族化音乐剧的探索

罗琛

罗琛(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文硕班甘肃兰州730030)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由喜歌剧及小歌剧演变而成。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是音乐剧的主要特征。它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和经济条件下逐渐发展繁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富于幽默情趣及喜剧色彩,音乐通俗易懂。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以轻喜剧为主导风格,穿插进通俗优美的的歌曲和动感强烈的舞蹈,所以欧美人最初称它为音乐喜剧;50年代以后,音乐剧中的严肃题材、正剧和悲剧风格渐渐多了起来,统称为音乐喜剧已不够准确,所以才简称为Musical。

在80年代以前,纽约百老汇街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剧创演中心。80年代以后,英国人开始打入百老汇。取代了美国人的霸主地位,并使伦敦西区也成为与纽约百老汇并驾齐驱的世界音乐剧创演中心,并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面。一百多年来,欧美音乐剧经历了“都市快餐戏剧”、“都市精品戏剧”、“都市豪华戏剧”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艺术上越来越多的走向健康和成熟,投资和制作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高科技手段在舞台装置和声光艺术中的广泛运用,给观众的视听冲击力也越来越强。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在中国出现得较晚并且到如今也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从8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探索还处于摸索阶段,从业者对何为中国本土音乐剧?其艺术本体与欧美音乐剧有何异同?理应具有什么样的自身特点并无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经过近20年的积累之后,人们对此的理性认知逐渐清晰起来,创作演出也呈现出较好势头,新剧目不断出炉,但只要我们对新世纪上演的剧目作一番简略盘点就会发现,音乐剧市场依然萧条?上演率?上座率和票房收入始终在低位徘徊,音乐剧产业化的梦想离我们还相当遥远。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探索依然处在艰难草创、苦苦积累的过程中。

2009年由甘肃省歌剧院创作排演的中国西部音乐剧《花儿与少年》于6月17日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首度公演大获成功,文艺界前辈和专家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它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2007年至2009年的重点创作剧目。《花儿与少年》的理念是“以花儿音乐作为音乐创作动机来打造《花儿与少年》这个音乐剧,而不是通过这个音乐剧来展示西北花儿”。所以这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目标就是要把原生态的花儿音乐变成时尚的花儿音乐。它是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以民族团结和谐为主题,以几个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在遥远的年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和睦相处的生活背景,反映了西部少数民族人与人之间真真切切的生活故事。

《花儿与少年》的剧本脱胎于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少青1983年完成的五幕保安族歌舞剧《桑摩尔》。《花儿与少年》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意思。首先谈一下花儿,显然,人们知道,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音乐形式。其次是花儿与少年,同样也会让人们想起男人和女人,不用去猜想就知道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有“花儿与少年”别名“四季歌”,它原本就是一个流传了上百年的歌名,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品牌意识。用它作为音乐剧《花儿与少年》的命名,可谓是独具匠心、一箭多雕!花儿与少年这五个字囊括了西部花儿所有的理念。老的品牌。新的概念,对于这个新创音乐剧的出笼,就宣传角度上讲,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应。

对于《花》剧的舞台呈现,首先展现于眼前的画面就有着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也给人的心灵带来了某种震撼。这部剧中有很多地方有别于以往戏剧中总难脱离某些旧有手法的痕迹,它采用了许多新的思维和方法,毫无拘束地将多种艺术手法运用于一身,在对比中展示着和谐,在协调中又极具特色,体现了多民族聚居特点的一致和个别。为了很好地体现艺术美的过程,整剧的场面、气氛、现象和人物表现都有着多方位的色彩,展现了音乐剧特有的形式表现。

在舞台视觉方面,舞蹈的编排手法丰富多彩,多民族的风格习俗特点为编导提供了宽广的创作空间。浓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创新性与传统性的共融,使舞蹈场面也同样有着一种独特感与新鲜感,显示出了创编者在创新思维引导下所形成的形式结构。在整个舞台画面中,服装的精道显出了创作人员的独具匠心。在舞台间,无论是画面的浓郁、清亮,或是环境的凄凉、浪漫,都充分体现出整个舞台演出的形式美。

《花儿与少年》的第一炮算是圆满打响了。可如何才能使它成为像《猫》、《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这样成为经典之作,这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认为,中国音乐剧发展成为这样的现状是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剧本、音乐创作以及优秀的音乐剧演员被广大的音乐剧爱好者所认可。在音乐剧创作团体中,音乐剧演员是其核心的要素。其它创作元素如剧本、音乐、舞蹈等在剧中的高度整合,最终是由演员的表演创作来体现的。因此音乐剧演员的素质高低与技能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剧的质量。我国培养演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艺术学院,从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是根本不能胜任音乐剧表演的。因为在音乐剧表演中,“能歌善舞、能说善演”这是对一个音乐剧演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种全能型的表演素质与技能,旧的培训体制是很难培养出来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的专业艺术教育体制分工过细,导致现在的音乐剧演员能唱的既不能舞也不能演,能演的又不能唱不能舞,会舞的又唱不好听演不好看,无法向观众提供赏心悦目动听的综合性审美感受。著名的音乐剧评论家居其宏先生很形象比之为“犹如一个半身不遂患者,手脚不便,行动失灵,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一歌唱,总不能给人以美感,以这样的演出阵容出场,即使是演出最经典的作品,也难免令观众大倒胃口兴味索然的。”可见原有培养体制的确存在很大弊端。20世纪90年代,音乐剧专业相继进入我国部分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都在这方面按照各自的思路,做了不同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也许是刚刚起步的缘故,各方面尚待提高与完善,就目前效果看,尚未达到应有的专业化水准,并且就业状况也非常不好。我们有专业的歌剧团、舞剧团,却没有音乐剧团。音乐剧的生产尽管本应是一种市场化的操作,但在中国现阶段,依然离不开政府。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在支持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促进中国音乐剧事业的繁荣等方面的作用依然巨大。其

我认为中国音乐剧缺少民族化、市场化归结到底还是因为中国音乐剧的三点现状造成的。那就是:一,没有很好的剧本创作为我们的音乐剧提纲优秀的剧作本,我们没有优秀的剧本去演;二,音乐创作不能够把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元素有效的结合到一起。还要创作出雅俗共赏,让人能够朗朗上口的音乐作品,因为音乐剧毕竟是有娱乐性的。而我们没有专门为音乐剧服务的音乐创作,同时还把很多的作品归结到音乐剧,这是非常牵强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到音乐剧作品其本身的音乐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歌唱性、舞蹈性、流传性等等;三,是上文谈到的关于演员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和现代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化是我们现代音乐剧要走的方向和道路。内容题材是我们使音乐剧民族化的最主要的体现。民族性浓郁的作品能引起本民族人民强烈的共鸣创作。《花》剧恰巧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各民族相互融合这一主题。我认为的民族化就是要有中国特色的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并且为中国市场和广大的人们群众的心理审美的需要所能结合上的,它在中国才能具有价值。才具有市场化的可能。一个成功的音乐剧,它所具备的要素是多重的。剧本、音乐创作、演员这些都是硬性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了音乐剧中灯光、舞美等这些从视觉与听觉中给人以冲击的效果。使它最最终做到艺术享受与商业价值双赢的结果。

演员的素质高低与技能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剧的质量是其核心要素,其它创作元素如剧本、音乐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郭克俭《对〈中国音乐剧123〉的三点质疑》,《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水晶《音乐剧,别为我哭泣》,《中国文艺家》,2002年版

[4]陈刚《音乐剧民族化问题初探》,《戏剧》,1997年第2期

[5]周小川、肖梦《音乐剧之旅》,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6]居其宏《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人民音乐》,2005年第8期

[7]杨佳《音乐剧在中国——走进音乐剧(六)》,《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