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桂芳孔凡沛东迎
沛县人民医院221600
摘要:目的:研究本院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方法:对全院45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应用职业倦怠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实践1年后,被干预护士的职业倦怠有显著性改善。结论护士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及时进行合理地护理干预可缓解其职业倦怠感。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应。职业倦怠在护士身上表现更为明显[1]。已有研究表明,目前62.79%的护士群体存在职业倦怠,其中8.79%的护士表现为高度倦怠[2]。另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在不同专科护士中表现出不同情形的工作倦怠感[3]。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全院临床一线护士进行了职业倦怠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及干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职临床一线护士共462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2名,主管护师170名,护师218名,护士62名;年龄20-55岁(35.59±3.12);学历:本科89名,大专279,中专87名。所有干预对象均为女性。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Mashach等研制的工作倦怠量表(MBI)[4],主要用于评价工作倦怠程度。本量表由22个题目组成,采用0~6分7级评分法评估,包括情绪枯竭(EE,描述情绪过度疲惫和逐渐增加的衰竭感觉)、去人格化倾向(DP,描述对待服务对象冷漠、像机器一样的非情感性反应,个体倒退等)、个人成就感(PA,描述在工作时的完美感、有竞争力和成功的体验)3个维度。EE和DP维度,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PA维度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高。EE维度得分>36分为高水平;DP维度得分>20分为高水平;PA维度得分<1分为高水平,即低个人成就感。
1.2.2实施干预前后分别对符合条件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第一次发放问卷462张,回收有效问卷458张;第二次发放问卷458张,回收有效问卷405张,即符合调查条件的共405人,符合调查条件的标准是,被调查对象一年内出满勤,未改变原岗位,且同一人先后接受两次调查。
2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405例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维度变化(±5分)情绪枯竭维度去人格化倾向维度个人成就感维度干预前26.40±8.155.75±2.3535.61±6.63干预后22.41±6.023.52±1.4139.56±5.82F值6.713.874.23P值<0.01<0.05<0.05表2干预前后高度职业倦怠比例变化高度情绪枯竭高度去人格化倾向低个人成就感干预前(n=405)78例(19.3%)68例(46.8%)89例(22.0%)干预后(n=405)41例(10.1%)45例(11.1%)63例(15.5%)x213.495.435.47P值<0.005<0.025<0.025
3讨论
3.1护士职业的特殊性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护理人员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员编制不足,患者多,工作量大,加上实行弹性排班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护士普遍感到焦虑、工作紧张和身心疲惫;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全面的护理,包括基本的生活护理、细致的病情观察、对出现病情变化的病人须做出迅速反应等,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且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工作强度较高,精神负担较重,使护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3.2护士角色压力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5]。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由于护士多为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压力过重。多重的角色以及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3.3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社会上存在的重医轻护的观点使护士自感社会地位较低,且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医院对护士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不重视,领导和管理者对护士的关心程度较低等均可使护士心理产生疲惫和衰竭,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3.4护士的个体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A型人格与B型人格的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6]。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7]。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在工作中身心投入的多少均与倦怠有关。
4应对策略
医院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提高管理者自身的内涵和人格魅力,充分认识到护士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护理部及科护士长每月进行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时修改干预措施。
4.1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以疏导护士的不良情绪,帮助护士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理耐受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提高业务应对能力,减轻___________压力;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使护士认清自我价值,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积极面对问题,积极适应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4.2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化护理文书,实行表格式护理文件,减少护士书写的精力和时间。
4.3护理部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医院实际增加护士编制,指导各护理单元针对本单元实际合理排班,重点解决交接班次数过多、班次重叠现象,并调整配置,确保午间、夜间护士的配备。
4.4实行人性化、细节化管理建立谈话制度并设立谈话记录,要求各级护理管理者要充分理解和爱护护士,经常与护士沟通,护理部和护士长谈话、护士长和护士谈话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与需求,有的放矢地调节负性情绪,为护士减轻心理压力。
4.5提供释放压力的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沛县人民医院QQ护理群(104412931)”,直接倾听护士意见和建议,鼓励群成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倾诉心理感受,相互给予心理支持,并由心理咨询师给予个别指导;定期组织娱乐和旅游活动,缓释护士精神压力,一年来共举办院内综艺晚会三次,组织旅游三次。
4.6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护理单元工作量,合理计算护士的绩效工资,护理部参与绩效工资核算,充分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
4.7拓展支持氛围开设亲子沟通、人际交往、夫妻相处艺术沙龙,获得亲朋的理解和支持,减轻护士角色压力。护士职业倦怠作为护理工作压力与护理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护士的职业倦怠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重视,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可缓解其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王玉林,刘碧英,王锐.综合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应急调查.中国心理学杂志,2003,11(3):206
2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3梅锦荣.高工作压力下医院护士的工作满足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36
4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5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6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7陈素刊,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化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