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园林管理处158100
摘要:榆紫叶甲是近年来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日趋严重。通过对鸡西市危害情况调查,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榆紫叶甲;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防治
Abstract:AmbrosiomdquadriimpressumMotschulskyisoneofthemostimportantpestsofelminrecentyearsand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hazardsituationinJixi,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weredescribed,andacomprehensivecontrolmethodwasputforward.
1、分布与危害
榆紫叶甲(Ambrosiomdquadriimpressum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昆虫。又叫榆紫金花虫。是一种广布的园林食叶害虫。国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贵州等。国外分布在西伯利亚杨东地区。主要危害家榆(Ulmuspumila)、黄榆(U.macrocarpa)、春榆(U.davidiana)、金叶榆(Ulmuspumila'Jinye')、垂榆(Ulmuspumilavar.pendula)等。幼虫和成虫均危害植株叶片与芽苞,常将树叶吃光,连年危害使植株长势衰弱,在我市常常造成毁灭性灾害。
在近年来的调查中发现鸡西市的绿地中家榆、白榆、金叶榆、垂榆危害较为严重,通过实地调查森林公园、水上公园、穆棱河公园、河滨公园、儿童公园、动植物园、部分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及行道树的榆树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绿地23158株各类榆树的调查中,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期中有6479株危害严重,严重的叶片吃光,形成大量枯死枝,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和人身安全。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2.1.1卵:长径1.7~2.2mm,短径0.8~1.1mm,长椭圆形。颜色不一,茶色或咖啡色。初产卵壳表面油润有光泽,孵化前颜色变暗。
2..1.2幼虫:老熟幼虫,头宽平均2.3mm,体长平均10.7~12.0mm。身体微弯曲,全体近乳黄色。头部呈淡茶褐色,单眼斑黑色,头顶有4个黑斑,前胸硬皮板有2个黑色斑点,背中线灰色,腿节外侧基部及胫节外侧末端黑色。
2.1.3成虫:体长8.5~11.1mm。近椭圆形,鞘翅中央后方较宽,背面呈孤形隆起。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的光泽。腹面紫色,有金绿色光泽。头部及3对足深紫色,有蓝绿色光泽。复眼及上颚黑色。触角细长,棕褐色。上颚为钳状,前胸背板矩形,两侧扁凹,具粗而深的刻点。鞘翅上密被刻点,小盾片平滑。腹部的腹面可见5节。雄虫第5腹板末端呈2孤形凹入,形成一向内凹入的新月形横缝,雌虫第5腹节末端钝圆。
2.1.4蛹:体长9.5mm。乳黄色,体略扁,近椭圆形。羽化前背面微现灰黑色。体色逐渐变深。
2.2生活习性
在鸡西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距树干60cm范围松软浅土层中越冬。
2.1交尾
一般4月中上旬出蛰,土壤化冻在10-12cm以上,气温达白天日平均温度9~11℃以上,在出蛰上树过程中进行交尾,3~5只抱在一起,在树皮的凹缝中进行交尾、攀爬。上树后开始觅偶交尾,雄性生殖器约3~4mm,宽1mm,质地坚硬。成虫交尾平均历时10h左右。
2.2产卵和滞育
每只雌虫可产卵200~300粒,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5月为盛期,少数成虫7月上旬仍有新卵产出。一般卵产在枝梢末端或叶背面,每次产卵约15~30粒。5月中上旬幼虫孵出,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期约为24d,7月上中旬入土化蛹,后逐渐羽化。8月中下旬至9月初气温下降又开始活跃。10月气温下降,新老成虫入浅土层中越冬,入土深度可达3~10cm,多分布在树冠的正投影处。成虫不善飞翔,具有假死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寿命长。
榆紫叶甲在气温达30℃以上时开始滞育,越夏的成虫蛰伏在树干或枝叶背荫处,也有蛰伏在杂木和灌从中的。
2.3食性
榆紫叶甲食性专一,主要取食榆科植物,早春啃食的幼芽,展叶后食叶,严重影响榆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幼虫和成虫食性相近,有迁移危害习性。成虫首先取食幼嫩的芽苞和嫩叶,1龄幼虫取食枝条尖端的嫩叶,2~4龄幼虫取食嫩叶和成熟叶片,常将受害叶片吃光造成毁灭性灾害。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控制害虫的扩散,把好苗木关,我市榆树一般在哈市、吉林引入,引进时要求产地严格检疫同时我们加强对调运苗木的验收,防治虫害的带入和蔓延。
3.2园艺防治
加强抚育管理,冬季落叶后到翌年春季发芽前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旋耕土壤清除虫害越冬场所。早春和初冬及时涂白清除在树皮中的虫卵,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势,提高抗性。
3.3物理防治
3.3.1人工捕捉
利用榆紫叶甲的假死性摇震榆树枝干,害虫落地后假死不动,此时便可人工捕杀。该方法简单易行,环保有效,但对直径5cm、高3m以上的高大榆树;绿篱和模纹带难以实施。
3.3.2缠绕塑料防治
用光滑的塑料布在主干距地面50cm基部捆绑一圈(树干不平滑的用黄泥抹平),宽度为30㎝以上,使榆紫叶甲不能爬上树冠取食。该方法环保有效,对胸径20cm以上的树木效果较好,但捆绑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使树干腐烂而影响树木生长。最好春季捆绑至雨季前撤除。
3.3.3黏胶涂干
在榆紫叶甲上树前,使用黏胶在树高距离1m处缠绕,胶带宽度为5cm以上,10cm的效果最好,该方法对环境清洁、郁闭度大、胸径较大的榆树防治效果极佳,防治率可达88-90%。
3.4生物防治
3.4.1天敌防治
榆紫叶甲卵天敌昆虫种类包括赤眼蜂、蠋敌、跳小蜂、异色瓢虫和拟花萤等,在鸡西市采集的叶甲赤眼蜂,经室内人工饲养大量繁殖,经过虫笼饲喂法确定平均捕食量,按1:20比例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与河滨公园榆树集中区,15d后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2..1%,1个月后的重刻减退率达到95%左右。
3.4.2生物药剂防治
使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1%苦参碱防治,7天的校正死亡率为80.44%、99.3%,同时1%苦参碱具有速效性.。
3.5化学防治
3.5.1毒绳防治
用柴油、机油、氰戊菊酯等农药,按1:1:8比例混合并浸泡制作毒绳,在榆紫叶甲出土活动前3-5天在树上捆绑1-2道。该方法效果较好,但毒绳制作及捆绑费工、效率低,且因毒性较大而不安全。一般在胸径较大的榆树上使用。
3.5.2涂抹毒环
用柴油、机油和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按1:1:10比例混合,涂抹树木主干,有效防除榆紫叶甲上树,但涂抹后树干有一个黑圈,影响景观,安全性也较差,对树木生长有一定影响,故在园林绿化中不提倡使用。但对郁闭度高,胸径大的榆树效果较好。
3.5.3采用触破式为胶囊剂喷干防治
使用“绿色微雷”水悬剂,稀释200倍液,喷雾以树干湿润为宜,这样当榆紫叶甲上树时爬行一步都会踩上这种“绿色微雷”,其释放出的高效原通过节间膜进入虫体内,经实验,24h校正死亡率在92%,且持效期在45天以上。
3.5.4根部施药
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等毒性较大的农药根部施用,榆树吸收后传导到各个部位,榆紫叶甲通过取食而中毒死亡。该方法虽然有效,但农药残留造成一定污染,园林树木大多与人群近距离接触,施药的榆树对人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5树冠防治
在成虫上树取食期采用触破1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胶悬液1000倍液喷雾,据调查喷药24-48h死亡率可达93%,幼虫盛孵期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树冠防治费工、费药,对高大榆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树冠的化学防治是一种有局限性的补救措施。
【1】赵福洋、刘玉琴等《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8期《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
【2】安丽萍、徐铁军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林业勘查设计》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