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湘滇1方洁1(通讯作者)张以青1郑琼1周红黎2(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650000;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本文主要从傣医药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傣医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傣医药人才培养发展
傣族是云南省独有民族,人口逾百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以及西部的德宏州。傣族大多数居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里四季不分明,物种繁多,森林茂盛,毒蛇野兽经常出没,山岚瘴气也较多。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和漫长的岁月里,傣族人民积累和总结了许多与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和宝贵的医药知识。同时,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吸收了祖国医药学、古印度医学、东南亚医学的理论和知识,并用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傣族医疗体系,它从产生到今天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
近几年,傣医药在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傣医药“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显现,由此极大地制约了傣医药的发展。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教育抓起,因此笔者综述和分析了傣医药教育现状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1傣医药教育的现状
1.1教育传承规模小,进展慢到目前为止傣医药人才的培养还是以师承的形式为主,规模小,进展慢,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民族医药的需求也相应在不断增长,加之名老傣医的不断老去,目前的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傣医药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了。
1.2傣医药经典著作遗失,民族语言弱化千百年来,傣医的经验流传在民间,文稿手稿多有遗失不全[1]。同时,傣医药的理论是用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下来的,要学习傣医学理论,首先必须要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傣族语言和文字,傣语主要在佛寺或家中学习,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又以汉语为主[2],这样使得本民族的语言越来越弱化。
1.3专科教材缺乏,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到目前正式出版的教材只能供本科使用,尚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编写专科教材;同时,2007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开设傣医专科教育,目前专业教师还很缺乏,这样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进程的完成都有一定的影响[2]。
1.4校内、外实习基地尚需建设:如校内的傣医人才培养的傣医诊疗模拟病房、校外直属教学医院、傣药采摘基地、傣药种植基地、傣药制作坊、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还有待加强,以便学生能够对将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傣医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古傣医药专著均系历代傣医经验,都是用老傣文书写和刻写,内容艰涩,专业性较强,除了有一定学识、懂傣语的傣医能看懂,一般人都难读得懂,所以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人群大多数还是当地民间的老傣医,而普通非傣族人从事傣医药工作的人数较少,但是尚存的这些傣医人员许多已年过七旬,同时一方面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少的傣族少年愿意进入佛寺,花很多年来学习傣医,这支队伍正在逐渐萎缩,近年来,为传承和抢救傣医药文化所进行的师承培养方式,国家虽然很重视,但由于审批严格,能达到导师条件的人员较少,而且师带徒中,一名导师一届3年,每届只能带2~3名徒弟,导师人数少,徒弟人员受限,因此规模小[2]。加之我省2007年才首招傣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的学生,这批学生去年刚刚毕业,还没有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还不能达到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以至于专业教师缺乏,另外目前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很小,还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3思考与建议
3.1国家层面在出台支持政策的同时,对于省市级政府的落实情况要加以关注,切实督促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政策并指导州市重点扶持一些较为有发展前景的傣医药企业,给予这些企业宽松的政策。
3.2逐步形成高、中级多层次的我省民族医药人才教育体系,一是继续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几所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作用,探索培养民族医药中专层次的适用型人才;二是选定傣医药科研、临床基础较好的院校,进行高层次、高学历的定位、定向培养。
3.3建议尝试实行学校教育结合“师带徒”的模式,经过一至两年的学校基础教育之后,到民间与名老傣医学习医术两到三年,以两种方式相结合,既受到现代方式的医学教育,又有傣医药的精髓。
3.4整理翻译、注释傣医药文书,收集编写老傣医的经验、秘方及民间验方,这些工作可以使傣药的影响范围扩大,便于在非傣族之间的传播,使得普通非傣族人也能求助于傣医学。
3.5合理使用人才,对傣医专业的学生建议给予就业政策倾斜,增加编制,择优选拔学生到有关医院、科研所工作。同时编撰傣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提高傣医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得更多人愿意投身傣医药事业,而不会在学成之后转换方向。
3.6建议尝试实行“引进”和“送培”相结合,以加强和加快傣医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3.7在西双版纳开设傣语小学,从娃娃培养识傣文、用傣文的人才,利于以后傣医药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3.8构建完整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是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坚信傣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一定能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德强.不朽的傣医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2):14~15.
[2]依娜双等,傣医药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