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县梁庄乡初级中学赵丽娟4762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学生学习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提出“学习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换言之,学习教学要鼓励学习反思、学习批判,进而发展学习个性,提高学习质量,产生学习效益。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能力高水平的标志。笔者在如何进行个性化学习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归纳了一些方法。现摘要如下,以求教于方家指正。
一、感悟法。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习感悟就是搭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中品读生活,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又反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笔者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有一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师生一起吟读“车站送别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读到父亲“迈着沉重的身驱艰难地翻过铁道边的拦杆”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时,我激发学生联系自己家人常常为自己送菜送衣的情景。有很多学生当时就感动得两眼红红的,有一个学生甚至哭了。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品共鸣时,作品就显示出了它的特殊魅力。这篇文章学生学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我想,这也是联系生活感悟作品的最佳效果吧!
其次,调动积累感悟。
学习作品,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调动自己从观察、听闻、人生经历、学习文本、经典等体验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去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获得有创意地学习,张扬学习个性。
如学习《安塞腰鼓》这篇作品,学生要想深刻地体味其气势的磅礴,汹涌的激情,生命的冲击,黄土高原的雄壮美,必须调动自己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以及自己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积淀,从而产生学习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而理解作品,欣赏文学美。
第三,驱遣想象感悟。
学习必须发挥想象的作用。对作品中形象的描绘,抽象的逻辑论证,要想加深理解获得自身的感悟,必须想象。
学习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想象读出一幅旷远荒凉静寂的图画;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可以读出瀑布恢宏的气势;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想象出一幅思乡的游子孤独寂寞的图画。
二、比较法。
它是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指读者在学习时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如何比较学习呢?
一是内容的比较。
一方面,整体把握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学习教材目录,教材说明,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内容编排联系,从而提高整体驾驭教材的水平。如人教版义务教材初中第一册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语文,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有《背影》、《故乡》、等;反映学校生活的文章有《最后一课》、《我的老师》等。这样,让学生了解语文是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交际工具,从而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很多文章表现主题相同,但同中有异,比较学习,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表现“乡愁”主题的文章,有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容的《乡愁》,则以新奇的比喻显示了诗人超凡的想像力,缠绵的情思,表现了女诗人的特有的细腻。这样,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是作者的比较。
同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个诗人,一个是浪漫主义流派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圣”。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成就?学生在学习这两个诗人的作品的时候,可以进行比较学习,从作品的不同进而看两个不同的诗人,从而提高自己对唐代诗人的认识与了解。
三、探究法。
探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摇篮。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即指探究性学习,它指读者不迷信书本,边读边思考,深入探讨,细究精研,以求探根究底的主动学习。
首先,可以借助网上资源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学习《鲁迅自传》,通过点击“鲁迅”搜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获取关于鲁迅生平、鲁迅经历、鲁迅小说、鲁迅散文、鲁迅研究等所有关于鲁迅的资料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并探究到有用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可以质疑问难探究。
学习《麦琪的礼物》,我们可以设问引入培养学生的兴趣。小说为什么开头单刀直入写“一块八角七分钱,全在这儿了?”“为什么心里数了三遍?”“倒在小榻上大哭?”这样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学生理解此文设置悬念的手法,了解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特点。
四、批判法。
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批判性学习。因此,学习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个性化的体现。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用已获得的独特经验去读出自己的个性是完全可行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经常采用学习批判法。
首先,可以批判作品人物。
如学习《愚化移山》,有学生对“愚公”进行批判,说他是完全可以搬家而不必移山,要有“创新”精神,走自己的路。这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管理。
其次,可以对作品主旨进行批判。
《斑羚飞渡》是一篇赞美动物的群体精神的作品。但也有人指出,作品中的人成了屠杀生命的刽子手,还在冷眼旁观“悲怆的壮举”。这岂不是人性的悲哀?
总之,在学习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的实际,开拓创新,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实施新的学习策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