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英(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264199)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052-02
【摘要】探索在高职《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实现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培养21世纪需求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学相长,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等职业教育妇产科护理学应用研究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学科,涉及妇科、产科及计划生育等内容,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其他临床护理一样,妇产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能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teaching)又称情景教学法,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从临床实践出发,设计具体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已是美国当今师范、医学和法学教育中十分盛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正逐渐推广运用[2]。但总体来说,国内的案例教学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针对职业学校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章也较少[3]。我们在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等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内较典型的病例。这一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对疾病的认识及护理程序理解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描述,引导并启发学生对这些特殊事件进行讨论、评判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通常以文本、角色扮演或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予以适当引导、逐层深入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本研究中案例教学法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编写或选取相关案例,案例是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多参与临床实践,选取身边案例,这样教师才会对案例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体会。此外在编写案例时要涵盖相应的知识点,且有一定的复杂性,层次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另外需体现整体护理理念和现代护理职业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临床实践的体验[4]。为加深学生对案例了解,使课堂讨论更加活跃,案例一般会以文本形式打印并在课前几天发放,组织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图书馆、网络、互相讨论或询问老师等形式对案例进行课前预习。
第二阶段是课堂案例展示阶段。教师根据案例内容采取不同展示形式,如文本、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案例可作为导语,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欲望,导入新课后,教师精炼阐述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点融入案例。
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阶段。此阶段是案例教学法中心环节,是师生交互式的探索过程。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一组,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查找并确认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案例分析阶段,教师应注意改变自身角色,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注意照顾多数同学,促使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机会。另一方面,教师需把握同学的讨论方向,适时调整,以免偏离主题。
第四阶段是课堂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点评,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此次课的重点、难点,让同学对该内容进行系统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此次课程的表现,包括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沟通技巧、行为展示等各方面,促使同学、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进步。
2案例教学法优势
2.1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专业态度更加稳定
案例教学从临床实践出发,设计典型、具体事例,有很强情境性,包括事件起因、经过、结尾、人物等信息,故事情节完整,可引发同学强烈好奇心及求知欲,增加其学习兴趣与动机。而且,案例教学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双向构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激发了其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5],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明白了护理与医疗的区别,加深其对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及护理诊断等护理专业特有知识的理解,专业态度更加稳定[6]。
2.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加强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具体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7]。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提前通过各种方式熟悉案例,如查阅书籍、检索网络、相互讨论或咨询老师,在充分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发表见解;另一方面,同学运用已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将理论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最终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但不同答案又有优劣之分,通过预习、教师引导与启发,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生可逐渐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能力,通过对案例中复杂内容进行整合和深入分析,学生形成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为其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管理教授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现实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8]正是通过课堂上不断的对真实、典型的临床案例进行思考,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得以加强。
2.3加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护理教育要求护生不仅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一般以小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课堂前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课堂上既有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又有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与争辩。通过此种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互相帮助与互相交流中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
2.4教学相长,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中,案例中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知识,既有病理、生理、解剖等医学基本知识又包括内科、外科、护理基础等临床专业知识,同时一个真实的案例不仅再现了患者的生理情况,也反映了患者的心理、社会等状况,即案例中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同时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健康教育等知识。且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充分自由讨论,因此,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备课,有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相长,通过不断实践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不足
案例教学法虽有众多优势,但实施中仍发现一些问题。这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们眼看得多、耳听得多,主动提问得少,教师们灌输多,启发少,所以,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存有很大难度。在课前预习中,我们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告知其自我学习方式,使其明确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听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还可通过自己查阅书籍、检索网络以及互相讨论中获得;课堂上,则启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激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见解,敢于对课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而不是一味的等待与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增加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掌握案例教学方法的技巧。此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中,应注意对小组人员进行控制,一般每名教师最多负责30人左右,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班级分为两个大组,有两名教师进行组织,以保证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法的设想
本研究中,由于受时间、技术及财力限制,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文本形式展示,缺乏一定的视觉冲击,难以留下深刻印象。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很快置于学习情境中。并且可与临床结合,将医学的新进展融于病案,其教学效果将更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引导学生角色扮演,通过学生自身体会,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75-78.
[3]徐少红,林惠华.哈佛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与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论[J].社科纵横,2007,5:131-137.
[4]李秀萍.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5):69-71.
[5]许红.案例教学法在新疆班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78-80.
[6]黄清.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135-136.
[7]高正春.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0):85-87.
[8]劳伦斯.E列恩著,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