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临床疗效观察

曹正喜

曹正喜(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426-01

【摘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发病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神经精神因素等方面。西医治疗至今无重大突破,主要是对症用药。本文主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率相当高,是临床常见的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常主诉上腹不适,如隐痛、胀满、早饱、进食减少、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内镜、钡餐造影、B超和各项化验检查,除可能有轻度胃炎外,排除胃、肝、胆、胰及肠道的器质性病变。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消化病研究的热点。根据其临床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应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吞酸”等范畴。病因可由外感病邪或内伤七情导致肝胃不和,通降失司;肝郁气滞日久郁热伤阴,耗损脾气,病变涉及肝脾胃。中医在治疗这类病证上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临床疗效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治疗方法有辨证分型治疗、固定方及其加减治疗等。中医以辨证论治的观点进行整体综合治疗以达到对胃肠运动的调节和改善,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药对改善胃肠道各部位的动力紊乱均有较强的调理作用,尤其中药有双相调节作用,既能治疗动力低下,使之提高;也能治疗动力过亢,使之降低;甚或对动力不协调,使之协调。这种对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值得深入发掘。今后如果能加强中医药的研究,深入探讨其作用原理和物质基础等,有可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在中医药方面得到突破。

2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药效观察方法

2.1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拟定标准,早饱或上腹堵胀二者至少必备其一,可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烧心、厌食、排便困难等。上述症状至少存在4周以上。试验前4周之内经胃镜检查排除胃肠肿瘤和消化性溃疡,诊断为正常或轻、中度浅表性胃炎。经B超、血生化检查排除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疾患、糖尿病及甲亢等。

病例选择:选择18—75岁的病人,服药前l周停用影响本试验的抗胆碱能药物、解痉、催吐、H2受体拮抗剂及其他胃动力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在试验中有可能怀孕者,存在影响观察的严重疾病,精神病及严重神经官能症状患者或不能表达主观不适者均不选人试验。

2.2治疗前后观察指标

1)症状观察

主要症状:早饱,腹胀,恶心,上腹痛,厌食,烧心,呕吐,反酸,排便困难等。症状分级:0:无症状;+:有轻度感觉但很不明显;++: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症状加重或无变化为无效。

2)胃排空功能检查

3)胃电检查:胃电频率、幅值。

4)血浆胃动素测定:空腹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放射免疫药盒由解放军总医院提供),gC-911型放射免疫r计数器作放射性测定,结果以ng/L表示。

5)植物神经功能检查:通过立卧试验、腹心反射、卧立试验等方法进行植物神经功能非创伤性检查,分正常、交感神经亢进型、迷走神经亢进型、不稳定型4种。

6)胃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胃粘膜粗大(乱)、色泽红白相间、胆汁反流、蠕动(亢进、迟缓)、分泌物潴留等。

2.3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的部位和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这类中药的特点一般有:

归经定位:中药归经是指中医从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有特殊作用。如木香、陈皮、苏梗人胃,能理气和胃;厚朴、枳壳、枳实、大腹皮人大小肠,能理气宽肠通腑;香附、青皮、娑罗子人肝胆经,能疏肝理气,从而调整胃肠运动障碍。

寒热对证:中医重视机体疾病的寒热燥湿特性,从而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温中理气散寒:适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阻而致脘腹疼痛,呕吐泻利,常用有高良姜、苏梗、砂仁、木香等;清热理气:适用于邪热内结而致胃脘嘈杂灼痛,嗳腐吞酸,常用药有川连、蒲公英、枳壳、川栋子、焦山栀等;

芳香化湿:适用于湿邪内阻致脘腹痞满、纳呆,常用药有佩兰、藿香、白豆蔻、石菖蒲;理气生滓;适用于津伤液亡,胃失和降而致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常用药有麦冬、石斛、绿萼梅、竹茹、枳壳。

调理脏腑虚实:脾脏虚,运化不及,可见腹胀便溏,治以益气健脾。胃、大小肠、胆等属腑,腑以通为用,如食积壅滞,寒湿困扰,湿热内蕴,痰浊内停,亦可见腹胀便结,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当实则泻之,或消导,或芳香化湿,或温通。

升清降浊:脾宜升清,胃宜降浊。脾虚气陷,则腹胀便溏,当益气升阳,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芪之属;胃气不降而上逆,呃逆嗳气,当理气降逆,用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之类。

参考文献

[1]周嘉琳.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集萃[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9.

[2]魏玮,史海霞,樊丽娜.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09,2(4):253-254.

[3]姚筱梅.姚树坤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思路与方法[J].四川中医,2007,25(1):5-6.

[4]冯敏晓,顾勤.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J].中医药信息,2010,27(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