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红军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71400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三点体会
美教育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也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了美的熏陶、美化了精神境界。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是让学生对数学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的创作发明能力的提高。基于上面数学美的论述,下面就谈谈数学美的功能。
一、追求数学美,深刻理解知识
数学的发明和创造,除了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外,还来源于对美的追求。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成功,不仅有实践标准、逻辑标准,还有美的标准。当一种理论尚未达到美的境界时,就必须继续改进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我们来看解析几何中的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形式是十分简洁、优美、对称,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就双曲线而言,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如图1。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x,y)是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焦距是2c,M与F1、F2两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则得其标准方程为x2/a2-y2/b2=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取“2c”与“2a”,而不取“c”与“a”呢?为什么要引进“b”呢?为何叫标准方程呢?
按照双曲线的定义得P={M|MF1|-|MF2|=±2a}
由此得方程(x+c)2+y2-(x-c)2+y2=±2a
上式可作为双曲线方程,但它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故应化为:
(c2-a2)x2-a2y2=a2(c2-a2),即
我们说,此方程简单多了,但是,双曲线具有对称性,它所在的方程也应有对称性。于是由于c2-a2>0,故令c2-a2=b2即得x2/a2-y2/b1=1此式是如此简洁优美。至此,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开始选择“2c”、“2a”正是为了追求简单性,而b正好是双曲线的虚半轴,又有鲜明的几何意义。为何称为标准方程呢?应该说,对于一个双曲线,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就可得到不同的方程,其中若不规定一个作为标准的,那人们就没有共同语言。如此教学,通过深挖教材中数学美的素材,既能阐明问题的本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二、寓美于教,培养学习兴趣
先让看一个例子据说,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是丢番图最得意的一个学生,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丢番图学习数学。有一天,他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有四个数,把其中每3个相加,其和分别是22、24、27、20,求这四个数。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具体做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帕普斯请教丢番图有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丢番图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法,他不是分别设四个未知数,而是设四个数之和为x,那么四个数就分别为x-22、x-24、x-27和x-20,于是有方程x=(x-22)+(x-24)+(x-27)+(x-20),解之得x=31,从而得到四个数分别为9、7、4、11。对老师漂亮的解法帕普斯非常佩服,从而坚定了毕生研究数学的意志,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此外,我们知道,对数的学习是比较机械、枯燥的,如在本章学习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张0.01mm的纸折叠十次以后,有多厚?”对此,学生能够计算。接着可再提出问题:若是折了100次呢?有的学生或许可以算得,估算即为2100=(210)10≈(103)10=1030层纸厚,厚度约为1030×0.01×0.001×0.001km=1022km,有1022公里的厚度,学生都为之惊叹。这一数字只是估算,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它的新颖奇特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了一种愉快的惊讶,趣中孕育着“美感”。进一步为了解决这一繁而惊人的计算,因而追求计算的“简单性”——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导致了对数计算方法的产生。学生带着兴趣、美感、追求,开始学习对数运算。
三、以美启智,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几何是用数研究形的数学分支,形数结合是解析几何的基本观点,运动变化是解析几何的主导思想。若能注意点拨这一优美、和谐的知识结构,将可以增强学生的美的意识。
例1、抛物线x2=8y的焦点为F,点M(-2,4),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x,y),使得|PM|+|PF|最小。
分析:若以常规方法,设P(x,y)为抛物线上一点,则|PM|+|PF|=(x+2)2+(y-4)2+x2+(y-2)2。显然,这与简单性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此路繁琐至极。
考虑到数形结合,由定义可知|PM|+|PF|=|PM|+d(点P到准线的距离)。如图2,易得当点P的坐标为P(-2,)时,|PM|+|PF|最小。这个解法巧妙、简捷、合理、优美。
庞克来指出:在解中,在证明中,给我们以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分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是它们的巧妙、平衡。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2,证明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连乘积小于三边的连乘积。
分析:如果记一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它们的对角的平分线分别为ta、tb、tc,如图3所示,那么要证明的结论是tatbtc<abc。
在这个式子中,无论是对ta、tb、tc来说,还是对a、b、来说都是对称的,要证的结论也是对称的,但一般的不可能有ta<a、tb<b、tc<c同时成立,即不等式ta<a不具有对称性。从不对称性到对称性,中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到对称的过程。
例如可以试探是否有ta<bc、tb<ca、tc<ab?正是这一思路,使我们很快获得了解题途径。
∵S△ABC=S△ABD+S△ADC,
∴bcsinA=tacsin+tabsin,
∴bccos=ta(c+b),
∴ta=cos<<=bc。
从该题看出,审美帮助我们进行猜测,为解题指出了方向。事实上,为了满足某些条件,满足某种和谐关系,事物必须是完美的,这反映了数学解题中美与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