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433000
摘要:现在的许多孩子都存在性格内向或叛逆、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社会责任感低等问题,究其缘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温暖陪伴,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孩子容易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问题。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这不是给孩子足够的钱、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就可以简单替代的。但孩子需要的陪伴也不能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一意孤行地做决定,或者是父母大包大揽地干完了所有的事情,父母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也需要确定正确的方式,同时还要注重陪伴的内容,全方面陪伴孩子成长,做温暖的父母。
关键词:陪伴;成长;温暖;父母
引言:
当父母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或者是为了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孩子的成长过程就会缺少父母的身影。父母的时间给了工作,因此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见踪影,孩子的周围只有保姆或者爷爷奶奶,甚至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因此许多孩子与父母感情不深、性格过于内向或者过于叛逆、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容易走入歧途。因为父母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以外的人都无法十分仔细认真地关注孩子的生活。但同于揠苗不能够助长的道理,陪伴孩子成长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给予孩子适当的陪伴,这才是孩子成长真正所需要的陪伴。
一、何为陪伴孩子成长
(一)“陪伴”的含义
“陪伴”中陪是跟随的意思,而伴是能够一起做一件事的人,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不是简简单单的到场、在场就行,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参与其中并发展成为孩子的交心朋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投入足够多的耐心、精力和时间[1]。
(二)父母的温暖陪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时什么也不懂的婴儿,成长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名能为科技兴国贡献力量的科学家、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或者是一名热情开朗的旅店老板、一名善良慈祥的环卫工人、一名拾金不昧的公交车司机……在这段每个人都拥有的看似一样却又不一样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孩子在婴儿期、幼儿期和少年时期都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形态,孩子三观的形成都依仗于父母的悉心教导。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会经历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的过程,此时的他们不会深度思考,却应该要开始学习如何去思考。而那些被父母丢给乡下爷爷奶奶的孩子们可能还在山里河里疯跑疯玩,那些被交给保姆的孩子们可能正在被不耐烦的对待甚至虐待,那些被一个人锁在家里的孩子可能一边担惊受怕一边吃着冷掉的饭菜……少年时期的孩子则已经逐渐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能力,他们在心理上会更加敏感,会因为父母长期缺席家长会而难过,会因为身体发育早于其他孩子而烦闷,会有羡慕嫉妒的人和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这种种复杂的心理正在交织着产生,而这个过程更是需要父母的陪伴[2]。
在自然界中,所有宝宝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生育、喂养、引导、指导,宝宝的成长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父母将上一代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为人并拥有自己的孩子后,能够将前人宝贵的财富接着传给自己的后人,这是这个社会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永远是主角,父母永远是重要的配角,孩子才是中心所在,是成长过程中所有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父母可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教导孩子的参考材料,但是却不能够作为范本,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切事情。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当比照与朋友的相处,而不能一味的认为孩子不懂事、没有成熟的思想,将孩子看作自己的所属物品,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自己生下的孩子,自己就应该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可能会失去一些难得的机会,但是不好好陪伴孩子,孩子将来成了废材,挣的钱再多、权利再大都没有用。陪伴孩子还是一项技术活,需要父母摆正态度,掌握方法,了解内容,才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同时给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二、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误区
(一)实行“放养式”教育
本文所说的“放养式”教育,并不是指父母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指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理不睬,让爷爷奶奶抚养孩子,或者是把孩子丢给保姆看顾,甚至是直接将完全没有独立动手能力的几岁小孩一个人锁在家里,然后则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甩手给学校,小孩学习不好怪老师教的不好,小孩行为不正确怪老师做了坏的榜样。父母因为自己工作上的事业心、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或者外出务工的需要,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会极大的影响孩子性格和品行的形成。假设父母将小孩放在爷爷奶奶家,首先,爷爷奶奶年龄大,身体不好,不能够对孩子事事操心,而爷爷奶奶的一些落后的思想容易让孩子形成难以纠正的不好的个性。其次,爷爷奶奶对很多新兴的事物不了解,在某些事情上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孩子的家庭的鲜明对比,产生落差感,致使自卑心理的形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代沟更加无法横越,交流越来越困难,难以发现孩子在生活和情感中出现的问题,难以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使得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日益艰巨[3]。
(二)在教育方式上过于强硬,以自我为中心
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当局者迷。部分父母非常重视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纯白的画纸,作画时每一种颜色的选取、每一笔的落下都应该是最完美的。这种教育方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虎妈式教育,虎妈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课后运动、社交活动,只允许孩子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并且每天都要练琴等等,后来孩子的成绩非常优异,因此有许多父母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是极少数的,成功甚至也只是体现在某一个方面,但是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丧失了身体和思想的自由,让孩子缺失了每个成长阶段应有的快乐,并且这种行为藏匿着大部分父母固有的一种思想,那就是“我当时没有的,我现在让你拥有;我当时想做而不能做的你现在就得去学、去做;我当时做错选择的或者是错过的,一定不能让你错过……”,父母拿自己作比较做出的选择首先不一定是最好的,其次也不一定适合孩子,因此具有较大的偏颇。父母这种独裁的思想,不仅会束缚孩子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会让孩子错失外界先进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得不偿失[4]。
(三)事事经手,让孩子丧失生活独立性,
部分父母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非常宠爱,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十分重视。古时有孟母三迁,现在也有许多父母会希望能让孩子在更好的学校就读而咬牙购买学区房,甚至放弃工作照顾孩子。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绩不够优秀,父母就已经为孩子报好了补习班,甚至连大学报哪里报什么专业都打听的清清楚楚。父母的事事费心,让孩子在生活中极度缺乏独立性,并且丧失对提高自身能力的自主性,孩子将事事离不开父母,无法独当一面[5]。
(四)对陪伴孩子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能许多年轻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的陪伴非常多,孩子上学、上培训课程、出去玩都陪着孩子,但是给孩子塞几个玩具或者把孩子放在游乐园地,然后自己就开始玩手机,头都半天不抬一下,这种陪伴方式显然缺少爱意,也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现在的小学生除了书面作业还会有许多实践课程的作业,这其实就是学校希望能够通过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实践作业,来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但是父母直接自己完成这项实践工作,或者是让孩子独立完成而自己在旁边看电视、刷手机,就会让这份实践作业的布置失去意义。父母将陪伴孩子当作应当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积极、不走心,孩子则不能够以父母作为标杆学习知识、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甚至对孩子不良影响。
三、如何正确陪伴孩子成长,做温暖的父母
(一)端正思想态度,对于陪伴孩子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父母是能够陪伴孩子走过大半个人生的人,同时扮演着老师和朋友的角色,作为父母需要清晰的认知,自己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端正思想态度,对于陪伴孩子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父母需要知道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不可或缺。其次,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总是能够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时时刻刻都有意识地去约束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最后,父母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步形成好的习惯。
(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对孩子的全方面培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运动、培养兴趣爱好、旅游、娱乐等,都需要有父母的陪伴,以实现孩子德、智、体、美综合提升。在德育方面,父母通过带孩子旅游拓宽视野,带孩子看电影、参加志愿者活动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引导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并帮助孩子塑造好的思想品德。在智力培养方面,带孩子多做益智游戏,比如下围棋、玩数独小游戏、玩华容道等。在体育锻炼方面,多带孩子外出运动,比如爬山登高、游泳、有氧慢跑等,最好是能够让孩子养成健身的好习惯。在美学教育方面,积极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绘画等。
(三)对孩子的陪伴需要以孩子为中心,理性引导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需要积极主动,在陪伴的过程中要理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不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迟到早退,也不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
四、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陪伴的正确含义及重要性,总结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几大误区,对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做温暖的父母进行探究。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够端正思想、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孩子为中心,陪伴孩子成长,做温暖的父母。
参考文献:
[1]汤志萍.陪伴孩子成长做温暖的父母[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7).
[2]徐家成.让温暖陪伴童年[J].新少年,2016(4):8-9.
[3]凤儿.温暖不可缺失: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爱[J].分忧,2016(4):4-6.
[4]于涛.陪伴,是最温暖的教育[J].中华少年,2016(10):3-4.
[5]石远鹏.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J].西藏教育,2016(6):16-19.